声带边缘唱法「声乐正确的唱法是什么」( 四 )


肺内及气管中的气息必须以气息压力的形式在声门裂上实现百分之百、干净、纯洁的吐字发音的能量转化 。
一切都是声门裂上的产物 , 感觉没有任何东西经喉咙逃逸而去 , 空气没有逃逸 , 吐字发音也没有 。当你感觉没有东西离喉而去时 , 你就不会再为传送力而推挤和拉扯它 。
气息与嗓音以声门为界 , 声门之上为清晰、纯净、明亮的吐字发音 , 声门之下为绵绵不绝、源源不断的气息压力 , 即施加于声门的气息压力的释放 , 二者协同配合 , 相辅相成 , 却又井水不犯河水 , 互不干扰与侵犯 。
正确使用的嗓音 , 蜡烛的火焰距离歌手只几寸远 , 无论歌手所发的音有多响 , 多高或多有力度 , 烛火都将不闪动 , 尽管音响早已飞向远方 。
4.声带的缩短、变薄原理是实现头声的奥秘 , 也是一切声乐技巧的基础的基础
声带在自身张力——阻力的基础上由于气息压力的缘故 , 而被动进行着缩短、变薄及边缘振动的声门变化 , 由此带来气力的压缩感 , 声音的关闭、集中、聚焦感 , 以及如“针尖般大小的共鸣振击点”等 , 这一切决定了歌唱发声所需的`全身心为之配合的一切行动 , 一切行为 , 是实现歌唱嗓音所要求的最终嗓音效果的机密、核心、本质所在 。
1)、声带在保持住张力――阻力的前提下进行缩短、变薄 , 从而实现声带的边缘振动 , 著名声乐教育家爱金把它叫做用“制止的声带”来发声 , 即:不把声带的松紧度或空气压力增加 , 而以缩短、变薄的声带(制止的声带)唱之 , 从而产生一种较高的音 。意识感觉上仿佛把音高“呕”在声带的最前端 , 而声带在张力――阻力前提下进行缩短、变薄的压缩方向始终是水平向前的 。
著名声乐教育家凯沙雷曾对这种声带运动作过这样的描述:声带变短的方式是由我们称之为前-爬式肌肉握紧来完成的 , 像钳子似的 , 水平的沿着内收声带移动 , 具有一种制止振动的过程 , 使声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停止振动 。最后实现声带最前端的边缘振动 。
“声带缩短、变薄”特殊技术的使用 , 正是歌唱者在不断追求和完善歌唱艺术表现能力 , 解决“高音难”的最重要的手段 。
2)、嗓音的集中犹如透镜之光 , 此集中点如此“炙烈” , 在它所到之处都可感觉到它 。
松弛或僵硬都将破坏声门的集中力 。松散的气息将不提供用以集中和促使振动的力量之光 , 因而无法实现声音集中的透镜效应 。
在保持张力――阻力基础上进行缩短、变薄 , 实现边缘振动的声门裂是透镜 , 处于压缩状态 , 具有内在气息压力的肺内气息仿佛阳光 , 当这样的气息贯穿这样的声门便会实现声音集中的透镜效应 。
3)、对于声带的缩短、变薄所带来的内在压缩的方向感 , 力量的集中感 , 以及声音的关闭、集中、聚焦感 ,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潘乃宪先生用了三句言简意赅的话来加以概述:
向前、向前、再向前 , 
压缩、压缩、再压缩 , 
聚焦、聚焦、再聚焦 。
a、随着音高的上行 , 声音在声带振响的位置应是不断水平向前的 , 到了较高的音 , 应感觉声音是在声带的最前端唱响 , 如同前-爬式肌肉握紧 , 如同钳制式水平状逐节制止振动 , 如同使用“制止的声带” 。“向前、向前、再向前” 。的意识启发保证了声带总是呈水平向前的缩短、变薄的方向感 , 保证了控制声带张力――阻力的前后绷紧感 , 保证了控制发音、吐字的水平的弦状或线状感而非上下、高低的错乱置位感 , 即实现声带最前端的边缘振动 , 找到声音在声带最前端的共鸣振击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