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奇特的仡佬傩戏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祈福戏剧 , 这与各民族的人文环境有关 。而仡佬族人民用来祈福的戏剧便是“傩戏” 。“傩戏”在仡佬族历史悠久 , 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同时也是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大家都听过巫教 , 很多人都好奇巫教到底是怎样的 , 其实仡佬族的“傩戏”便属于巫教的范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仡佬族的“傩戏” 。
道真傩戏依法事目标不同 , 有大巫小巫之分 , 大巫有“打保福” , “冲傩” , 梓潼戏、阳戏等多种内容 。小巫有“和梅山”、“祭坛”、“谢土”等数十种 。傩戏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种 , 常用打击乐10余种 , 蟒袍等常用服饰头饰各20多种 , 口条10余种 , 师刀等道具50多种 , “清水柳”、“摇板”等唱腔30余种 , 《跑功曹》等常演剧目两三百种 。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 道真傩戏融合了佛、道文化内容 , 呈现多宗混合的走向 。仡佬族傩戏丰富多彩 , 与国内其它地区傩戏有一定区别 , 自有特色 。是研究民族民间戏剧和仡佬族先民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仡佬族傩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 。贵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傩堂戏的主要内容是傩堂正戏 , 包括歌舞、说唱、戏曲三种类型;不少节目属于说唱形式 , 通常是由一个人表演 , 同时还要表演几个角色的声腔、动作 。地戏是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 , 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 , 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 。
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 , 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 , 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早期的阳戏主要活跃在山间田野 , 虽在清末民初进入了城市 , 但其演出活动大都还是季节性的 , 班社也多是临时组合 , 艺人是半农半艺、半工半艺 , 演出场地主要是草台、祠堂、庙台、堂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 阳戏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 。
“傩戏”来源
傩戏是正安境内广为流传的一种地方戏 , 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 是傩舞和戏的合称 , 有戏剧活化石之称 。唱腔原始而又丰富 , 细腻而又动听;傩舞表演粗犷而又张扬 , 夸张而又生动 。傩师所唱的歌称为傩歌 , 所跳的舞称为傩舞 , 傩戏产生于傩歌、傩舞 。初以歌舞演故事 , 后以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 , 傩戏才应运而生 。
【源远流长、奇特的仡佬傩戏】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 , 用反复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动作表演 , 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 , 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傩戏班子在正安城乡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中以“冲傩唱戏”出现 , 是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祛邪所进行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之一 。
以娱神与娱人的形式达到驱邪逐鬼、禳灾纳吉、阖家幸福的目的 。至今在安场、中观、市坪、流度、小雅等地仍有近十个坛门(傩戏班子)保留着完整的原始面具和服饰 , 活跃在广大农村以“冲傩”、“打鬼仡佬”和“跳神”的形式出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