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手机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青少年沉迷手机的危害( 三 )


此外 , 相较于成年人 , 设计越来越精美的网络游戏、精准推送的短视频、不断更新迭代的社交软件 , 让青少年更易陷入其中 。
“网络游戏或短视频的开发 , 要达到吸引更多青少年使用者的商业目的 , 必然要利用人类成瘾性机制 。”杨奇伟认为 , 多巴胺能奖赏通路是为我们进行各种行为活动提供动力的神经基础 , 沉迷网络行为形成的过程正是借助这个奖赏通路 。开发者借助于青少年所喜爱的方式激活多巴胺能奖赏通路 , 如游戏过程中的成就感 , 短视频中的新奇感等 。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耿德勤则以Facebook为例解释 , 未读信息显示为小红点最初是Facebook设计的 , 而按照设想那个点本来应是蓝色的 , 更符合Facebook的整体色系 , 但最后其选择了红色 , 一种更激烈的触发性的颜色 。“主要动机够强烈 , 任务足够简单 , 这种设计出来的触发机制就会迅速引发行为的发生 。”
“对于青少年个体来说 , 沉迷网络还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 。”杨奇伟说 ,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沉迷网络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青少年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 , 是保护性因素;而家庭中长期的亲子冲突会使青少年感知到自己受到排斥 , 是危险性因素 。学校环境中 , 学业成绩、师生和同伴关系会成为青少年的重要压力来源 , 当个体感觉难以应对这些压力时 , 更易采取以沉溺网络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个体人格特质也会产生影响 , 消极情绪主导以及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更易沉迷网络 。
耿德勤认为 , 人际交往困难、缺乏社会支持同样会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 。“有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和子女的矛盾、与母亲分离等因素 , 显著地与沉迷网络行为成正相关 。相反 , 保护性措施 , 如子女与父母交流的质量 , 以及积极的青春期发展 , 能有效降低沉迷网络的风险 。”
早干预早治疗 , 给予孩子足够关注
2018年 ,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中 , 游戏障碍被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 。同年9月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显示 , 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 , 我国的发病率已接近10% 。
一旦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 , 进而引发严重健康问题 , 该如何应对?卢健军提醒 , 要早干预、早治疗 ,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 。如有相关症状出现 , 家长要引导限定上网时间 , 并采用心理治疗、行为认知治疗、生物物理治疗、饮食治疗等综合干预方法 。对于情况较严重 , 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 , 应该在心理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 。
“现阶段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杨奇伟表示 , 行为疗法是从条件反射理论衍生的治疗方法 , 对于治疗尤为有效 。基于条件反射的规律 , 该方法通过网络情景和厌恶刺激反复结合 , 试图使患者达到对网络情景的厌恶 , 在患者减少上网行为时 , 治疗师要及时给予奖励 , 由此达到戒除行为与奖励之间的联结 。而认知疗法主要适用于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患者 。该方法针对不同个体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 , 通过科学事实或具体生动的案例 , 使患者认识到沉迷网络对个人身心的危害 , 从而建立更加健康、适应性的信念和认知 。“从神经生理角度提高前额叶的抑制控制也成为近年的一个焦点 。实时功能核磁共振神经反馈技术也被应用于治疗中 , 它可以控制患者的渴求 , 调节与抑制控制功能有关的脑区激活和相关行为表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