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三作文的实用对策

一、肯花时间 , 训练有序
由于高三的特殊性 , 很多教师在复习时总会根据各专题的特点进行系统的、灵活多变的复习 。 可一碰到作文就显得底气不足 , 没有了规划和方向 。 想起来每天打一棒 , 想不起来几个星期打一棒 。 其后果就是:老师“哼哧哼哧”地改出了一大批“问题”作文 。 纠结的是这些让你揪心的问题并不能反应学生作文的真正“问题” 。 问题不明朗 , 薄弱链就补不准 , 其复习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 作文复习的薄弱环节在哪里?我们怎样有序地将这一薄弱环节补上又不影响其他专题的复习进度?这是语文教师在作文复习计划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 而不能“铜匠的担子挑到哪响到哪” , 无的放矢 , 劳而无功 。 针对高三作文训练 , 要舍得花时间 , 不能因为高三的特殊性而盲目零散地随意布置作文题目 , 要制定周密系统的计划 ,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 逐项推出 。 如就时间而言 , 可以实行“双周讲 , 双周练”;就类别而言 , 可以先进行文体中的议论文训练 , 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必修一教材里的《劝学》《师说》这两篇经典的议论文作为范文 , 将议论文训练穿插在复习当中 , 基础与作文两渗透、两不误 。 然后再进行记叙文等其他文体的训练 。 接着对议论文中的“分析说理” ,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等要点、难点部分进行专项细化训练 。 为了防止对其他专题的复习产生影响和冲击 , 作文训练要在总揽全局之时 , 着眼全程 , 巧作安排 , 始终把握平时上课与作文训练的双轨并进 , 始终把握其他专题复习与作文训练的双轨并进 。 只有这样 , 才能做到张弛有度 , 既能兼顾防偏 , 整体推进 , 又保证了作文时间和写作强度 。 到其他专题结束时 , 作文训练也告成功 , 能做到两不误、两加强 。
二、分类讲评 , 注重实效
【有关高三作文的实用对策】“拳不离手 , 曲不离口” , 语文教师都认同这样的观念:作文是练出来的 , 熟能生巧 , 写得多了 , 自然“百炼成钢” 。 所以 , 有些教师要求周周练 , 甚至天天练 。 可是每次练习后 , 却不作深层的分析 , 只是模拟高考打一个分数 , 然后无关痛痒地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说一下总体情况 。 这种高耗低效的的方法 , 不但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 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 , 甚至谈“文”色变 。 如此重量轻质 , 作文复习的效度和信度不言而喻 。 很多教师不太重视作文讲评 , 即使讲评也喜欢采用大范围的讲评 , 效果很不理想 。 如何在这一环节上取得一定实效 , 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 笔者在高三教学中尝试了分类讲评 , 效果较理想 。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每次批改时 , 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 。 如先按文体归类 , 再按题材归类 , 然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 。 这样逐步分类后 , 全班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组 , 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评 , 效果较好 。 比如 , 在一次《有这样一种声音》作文练习中 , 笔者就做了如下分组 。 1组(11篇)记叙文 。 写父母的“声音” , 展现亲情的伟大 。 有2篇情感真挚 , 细微到了父母的叹息声、脚步声、叮咛声等 , 于细微处激起了情感的千层浪 。 但还有9篇淡而无味 , 同样是父母的关怀、爱护声 , 但泛泛而谈 , 平铺直叙 , 空洞无物 , 不能打动人 。 讲评重点:怎样用细节描写打动人 。 2组(13篇)议论文 。 论证时 , 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观点的支撑 , 但有的学生仅是对这类名人事迹作了一些介绍或整段都在介绍名人的生平经历 , 缺乏事例的分析 。 讲评重点:议论文如何分析说理 。 3组(10篇)议论文 。 论证时 , 所举的事例与观点值得推敲 , 表面上扣题 , 实际上材料与观点相去甚远 。 讲评重点:议论文如何扣题进行论证 。 4组(6篇)记叙文、议论文 。 为了达到结尾扣题的效果 , 很多学生都喜欢在结尾点题 。 但真正升华主题的很少 , 大部分都是简单地回应一下论点 , 很机械 , 很肤浅 。 而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语言 , 挖掘素材背后的典型意义 , 让所用材料深刻 , 加深作文的深度 , 使文章耐读耐品 , 这才是高级扣题 。 讲评的重点:怎样写好主题句 。 讲评之前 , 让小组成员先进行讨论 , 然后形成小组意见 , 与教师交流 。 这样 , 讲评就有了针对性 , 从而提高了讲评课的实效 。 当然 , 在这一过程中 , 为了确保高考语文成绩的优秀率 , 不管班级以什么形式进行讲评 , 教师都要在每次作文批改中留有专门的时间给班级的“种子生”和“临界生” , 对他们进行面批 , 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的方向 。 需要指出的是 , 这种形式的讲评 , 小组划分不能太细 , 越细教师备课的负担就越大 , 应该抓住大的方向 , 小范围的问题个别解决 , 这样才能在达到实效的同时不占据过多的时间 。 总之 ,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大工程 , 让这项工程宏伟壮观 , 没有定法 , 贵在得法 。 而能不能“得法” , 需要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思考与实践 , 只有这样 , 才能保住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