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爱岗敬业是什么意思 敬业是什么意思( 三 )


当《资治通鉴》完稿时,他已精疲力竭,视力减退,神志衰耗,牙齿也所剩无几,正如他所说的“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可见司马光敬业精神之一斑 。
有一次,司马光曾问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雍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
毋庸置疑,《资治通鉴》编成以后,在历史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宋神宗早就说过“贤于荀悦《汉纪》远矣”的话;王应麟甚至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
综观中国古代史书,前后不相贯穿,卷帙又很浩繁,学者深感不便 。而司马光根据卷帙浩繁的旧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 。他用编年的方法,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各种史事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一个系统明晰的印象 。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根据各种分散的史料,集中加以描述,把当时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 。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叙事文中的佳作 。即使像五胡十六国这样迭起迭衰、纷挐交错的局面,《资治通鉴》也“叙之井井,不漏不烦”,充分表现了作者专心致志、高度负责的编撰态度及独运匠心的艺术手腕 。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意图,在于通过历史事实,为帝王提供治国安邦的经验,他说:“臣今所述,止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诫 。”由此可知,司马光编写历史,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叙国家之兴衰”,另一方面是“著生民之休戚”,进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
河东人的血脉流淌着敬业奉献的文化基因
除了上述典型事例,河东先民中关于敬业的人和事不胜枚举 。比如舜耕历山,躬身践行,爱民怜畜,仁和天下;嫘祖养蚕,三更半夜,披衣而起,观察蚕的生活习性,倾心尽责;奚仲造车,屡败屡试,毫不气馁,终于天道酬勤;仪狄酿酒,坚持不懈,历经多次尝试,终于美酒飘香;晋代卫铄,专注书法,勤学苦练,废寝忘食;贤相傅说,钻研版筑,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张仪学艺,拜鬼谷子为师,五载艰辛,功不唐捐,终于身怀绝技,不同凡响;百里奚虽出身低微,但矢志不渝,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堪称国之栋梁 。
从这些鲜活的人和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河东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先民们靠他们的敬业奉献,擎起了五千年文明的旗帜;他们的后人靠继承与弘扬,让敬业奉献精神一代又一代发扬光大,以至于长入肌体、融入血液,植入中华民族永远为之骄傲的文化基因 。
从某一个角度讲,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其实也就是五千年敬业史 。透过这一敬业史,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先民们始终把敬业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全方位、全过程地体现在爱岗、尽责、专注、钻研与奉献等诸多方面,给我们以诸多的思考和启示——
爱岗是敬业的基础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 。”爱是投入的前提,敬是责任的缘起 。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 。试想,舜耕历山,倘若没有“仁之至也”的博大情怀,岂能成为千古之美谈?后稷稼穑,倘若没有“德大配天”的济世胸襟,岂能成为百代之佳话?
尽责是敬业的必然选择 。孔子强调“敬事而信”“执事敬”“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主张,要求人们勤劳敏捷,尽职尽责 。无疑,大禹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靠的是恪尽职守,身先士卒;嫘祖养蚕,凭的是尽心尽责,始有“织维之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