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是谁提出的 “独角兽”企业是什么


独角兽企业是谁提出的 “独角兽”企业是什么


一边是海外“独角兽”公司酝酿回归A股,一边是此前尚未上市的“独角兽”公司成为资本竞逐的对象,一边是曾经的“独角兽”公司当当陷入卖身境地 。今年3月以来,有关“独角兽”概念,犹如一个三重门 。
先看第一重门 。海外“独角兽”公司回归A股,一般有三种方式:其一、在上市的当地退市,通过IPO的方式回归A股;其二、通过借壳的方式回归A股;其三、等待国内进行中国存托凭证(CDR,Chinese Depository Receipts)试点,保证原有公司的框架和股东不发生改变 。之前,已有分众、360选择了前两种方式,现在,阿里和京东将成为首批CDR试点公司 。
海外“独角兽”公司回归A股,将在2018年成为必然,而且是集中事件 。再看第二重门 。作为登录中国资本市场的“独角兽”概念的真正第一股,富士康从其招股书申报稿上报,到首发过会仅用了36天的时间,其或多或少受益于绿色通道的支持 。富士康的过会,进一步激活了“独角兽”的概念 。
一方面是,各大研究机构推出有关“独角兽”的报告和榜单,比如胡润研究院的专题报告,认定中国有120家公司属于“独角兽” 。另一方面是,A股上市公司纷纷蹭热点,相关企业成为资本“新宠” 。
最后看第三重门 。“独角兽”概念并非今天才有,在其诞生5年之后的2018年,“独角兽”概念在中国终于迎来了鼎盛时期 。然而,正如过去某些产业热一样,现有的“独角兽”公司也并非每一家都能最后做大、做强,即时现在达到了所谓10亿美元以上的市值门槛,转眼间灰飞烟灭也大有可能 。市值之说,只是市场给予其的可期愿望,但并不代表一家公司的经营实质 。
独角兽企业是谁提出的 “独角兽”企业是什么


就在今年3月,当“独角兽”概念狂热之际,昔日的“独角兽”公司当当,却陷入了其历史上最大痛苦境地 。
3月9日晚间,海航系旗下天津天海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海投资,600751.SH)公告称,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标的资产为,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及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股权 。
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是当当网的母公司 。这也意味着,若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当当网将易主交由天海投资接管 。关于目前双方沟通协商的进度,天海投资公告称,公司及相关各方正在就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等事项开展进一步的沟通和磋商,截至目前,尚未与交易对方签订正式重组协议 。本次重组方案、交易架构、标的资产尚未最终确定 。
作为上市公司的天海投资,用公告形式宣布的这场资产交易,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已经对外宣告了当当正在陷入“绝境” 。
按照对“独角兽”公司认定的10亿美元市值的国际标准,昔日的当当,不仅是“独角兽”公司,而且还曾经于2010年在美股上市高峰时创下过23亿美元的市值,然而当当在2016年选择退市时,其市值却仅剩5.36亿美元 。短短6年时间,当当就变成了一只苟延残喘的“独角兽” 。
当当的案例,值得我们在如今“独角兽”的狂热中冷静反思:所谓的“独角兽”,本质上和所有普通的上市公司一样—市值并重要,光环也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其运营的健康程度、技术和战略的前瞻把握 。当然,还有一个悬念是,在中国资本市场,我们能允许“独角兽”所谓的经营亏损额多少以及亏损持续多久?我们会像美国资本市场那样,允许类似亚马逊那样的公司存在吗?
“独角兽”公司是投资界中一个非常火的概念,成立于2011年的顺为资本在仅仅5年内投出了10多家“独角兽”公司而在投资界名声大振 。那么究竟什么叫做“独角兽”公司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