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吃西瓜的说法 立秋的气象变化


立秋吃西瓜的说法 立秋的气象变化



我国民间有立秋之日“啃秋”的习俗 , 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 , 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 , “啃”下“秋老虎” , 迎接凉爽的秋季 。 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 。 传说明代时有一年 , 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 , 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 , 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 。 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 , 以防秋燥 , 久之形成习俗 。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 , 食西瓜 , 谓之啃秋 。 ”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
立秋吃西瓜的说法 立秋的气象变化



立秋的气象变化【立秋吃西瓜的说法 立秋的气象变化】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 , 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 , 处暑节气后才出暑 。 民谚:“大暑小暑不算暑 , 立秋处暑正当暑 。 ”所谓“热在三伏” ,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 , 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 , 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 。 热与凉的分水岭并不是在夏秋之交 。 所以 , 想要立秋后就马上凉爽还是为时尚早 。 立秋后 , 暑气一时难消 , 秋后还有“秋老虎”的余威 。
立秋当天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 , 人们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凉爽 , 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 从其气候特点看 , 立秋由于暑热未消 , 秋阳肆虐 , 特别是在立秋前后 , 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 。 气象资料表明 , 这种炎热的气候 , 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 , 天气才真正能渐渐凉爽起来 。
进入秋季 , 意味着降雨、湿度等 , 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 , 趋于下降或减少 。 季节转换 , 南方地区的降雨量、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 , 变化明显的是气温 。 进入秋季后 , 在自然界中 , 阴阳之气开始转变 , 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 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 。 立秋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 , 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 。 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 。
现划分四季常按“候平均气温法”划分 , 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进入秋季 。 其实 , 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 , 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 , 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 , 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候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的地区 。
立秋吃西瓜的说法 立秋的气象变化



立秋有哪些习俗 祭祀土地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 民间有祭祀土地神 , 庆祝丰收的习俗 。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 , 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 , 体重减轻叫“苦夏” 。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 , 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 瘦了当然需要“补” , 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 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 , 由于地势复杂 , 村庄平地极少 , 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 ,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
一直以来 , 在中国广大农村 , 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 , 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 。 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 又有在立秋前一日 , 陈冰瓜 , 蒸茄脯 , 煎香薷饮等风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