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刘开《问说》“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 , 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 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 , 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 , 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 , 而或不知其细 , 舍问 , 其奚决焉?贤于己者 , 问焉以破其疑 , 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 , 问焉以求一得 ,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 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 , 问焉以资切磋 , 所谓交相问难 , 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 , 而并称曰“学问之道” , 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 , 而归于“道问学” , 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 , 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 , 强以为知;理有未安 , 妄以臆度 。如是 , 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 , 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 , 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 , 狎之而不甘问焉 , 如是 , 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 , 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 ,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 ,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 , 而学无止境也 , 然则问可少耶?《周礼》 , 外朝以询万民 , 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 是故贵可以问贱 , 贤可以问不肖 , 而老可以问幼 ,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 , 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 , 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 , 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 , 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 , 悲夫!”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 , 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 , 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 , 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 , 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 , 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 , 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 , 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 , (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 , 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 , 向他们问 , 借以破除那疑问 ,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 , 向他们问 , 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 , (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 , 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 , 向他们问 , 借以共同研究 , (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 , 详细地考察 , 明确地分辨它 。《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 , 学问知识)就丰富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 , 并提学问之道 , 学之后(就)紧跟着问 。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 , 归结到要(好)问(勤)学 , (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 , 不挑选事情地问 , 不挑选人地问 , (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因此 , 狂妄的普通人的话 , 圣人(也)采纳它 , 地位低微的樵夫 , 古圣先王(也)询问他 , 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 , 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 , 不是偶然的谦虚 , 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三代以后 , 有学而没有问 , 朋友间的交往 , 能做到规劝做好事 , 不做坏事就不错了 , 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 , 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 , (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推荐阅读
- 焯水的花蛤冷藏还是冷冻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下一句
- 带厚字的男孩名字
- 对喉咙好的水果
- 好听又响亮的网名
- 有利于生男孩的碱性食物
- 腊肉炒蒜苗的烹饪方法
- 好听的简短二字网名
- 好听的带风字的网名
- 肉肠的烹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