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疑问,古代打仗运送的粮草都有什么?

“粮草”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史》,《食货志》有河东察访使李承之言:“太原路二税外有和籴粮草,官虽量予钱、布,而所得细微,民无所济,遇岁凶不蠲,最为弊法 。”之语 。
古代打仗运送的粮草不仅仅是粮食和动物饲料,还包括布帛、药品、兵工原料等 。正如《孙子兵法·作战》里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粮草,古又称饷军、粮秣等 。
《皇朝经世文续编》里说:古之饷军以粟 。
粟产量比较高,而且每年的产量都比较稳定,所以它可以作为军粮食用,但是粟蕴含的能量比较低,古代人饭量比较大,一个士兵每个月可以吃掉两石粟 。
事实上古代士兵的主食其实是不固定的,一般以粟为主,其余的,打到什么地方便就地取材,如江南多稻米、西北多面食 。
这些东西外,古代士兵吃得最多的食物是——柿子 。
在明代引进马铃薯以前,柿子是古代士兵的主要粮食之一,属于主食,也兼具甜食之用,晾干了的柿子干就是很好的甜食 。
在古代也有蔬菜可以长期储存——葫芦干 。古代士兵吃得最多的鲜蔬菜是芜菁和芥菜的根,现今俗称芥菜疙瘩,可以鲜食,也可以腌着吃 。由于种植容易,产量高,成本就低 。
而吃得最多的储存性蔬菜就是葫芦干 。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清代,葫芦干都是士兵最常吃的干制蔬菜,直到今天也还是很多人常吃的食物 。只不过现在叫干瓢条了 。
其余时令副食,碰着啥吃啥,也会挖野菜来吃 。也可以打猎、捕鱼,都是丰富士兵餐桌的手段 。幸好古代野生动物很多,吃不完的鲜肉还可以干制,从汉代时士兵就常备肉干 。
古代士兵吃的最多的调料——酱 。古代军需辎重里很少有盐,因为不易保存,怕雨浇,遇潮又会化 。
所以古代食物军需,基本都是用酱,盐就在酱里 。比如秦代,一斗米会配半升的酱 。酱的保存时间久,不像盐的保存条件那么苛刻,直到近代,食物军需里,酱都是最重要的调料 。
油料作物只有军马才能享用 。比如大豆,只有军马才有资格吃大豆,一般士兵是不能吃大豆的 。直到现代,还有很多人认为黑豆是牲口饲料,而不像今天认为黑豆是上等杂粮 。
糖不作为调料而作为药品 。糖在古代十分昂贵,军队里不作为调料,而当金创药使用 。现代医学证实,在伤口上抹糖,能够吸收伤口的水分,抑制细菌滋生 。在古代军队里,偷吃糖是死罪 。
上阵的士兵会配发饭团,并对饭团的保质期有严格的要求 。以粟和黍米为主的带馅饭团,馅料就是酱,有条件的可以加一些时令蔬菜、野菜,再配上士兵自带的肉干,就是古代大多数时候标准的战地口粮 。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携带型饭团有着严格的保质期要求,即使在炎热多雨的夏季,也要求在两天内不变质 。
这种饭团制出以后特意放两天,先给“先行徒”“噪徒”们试吃,如果有人吃了以后闹肚子发病,则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做出这种短期内会变质的饭团的伙夫,一律处死,并吊在营门口示众 。
这种饭团,有些上年纪的人上山下乡的时候也吃过,他们是很熟的 。
实物类军粮里还包括毒药 。其中一些配发给斥候,让他们去敌营投毒 。
此外,古代军需粮草其实大部分都不算“粮草” 。辎重里真正占多数的并非粮食,而是各种用品 。比如用来缝补修复衣甲旗帜的布帛和皮革,帐篷,打造和修复兵器、马掌的燃料、金属原料,打造修复军用器械的竹钉、铁钉、竹竿、木料,制造弓箭所需的胶漆翎羽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