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存在的意义 籍贯指的是什么

在升学、求职、评级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需要填写个人籍贯的问题,有时要填的是个人的籍贯,有时是填户口所在地,许多人把籍贯和户口所在地混淆在一起,两者傻傻分不清,其实背后有很大的差别 。
籍的本意是登记造册的簿本 。我国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对全国的人口进行统计造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按照不同人的身份进行登记,在当时,国民被分为市、农、工、商四种 。登记造册要求分类清楚,不能杂乱,因此,不同身份用不同的簿本登记,籍就逐渐变成了户籍、军籍、籍地等等 。
 


籍贯存在的意义 籍贯指的是什么



 
而贯,最早是指用绳子贯穿成串,后来词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有了扩展,贯被用来形容序列和次序以及人的祖籍地 。后来就有了贯序、贯址、贯系等词语 。把籍和贯合在一起,是到了三国魏晋时期 。当时的胡人因为没有登记造册,不能区分奸良,而被勒令造册 。
也就是说,我国是从商朝之后才对人口进行造册登记,那么,在此之前的漫长时间,人口的管理是怎么样的呢?
在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与自然相比极为渺小,人们为了生活下去,必须采取群居的生活,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共同抵抗野兽和外来的入侵者 。
这些群居者往往以血缘作为纽带,共同组成一个氏族,在母系社会的时候,人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因此,血缘关系无法世代隶属,氏族不易区分 。直到父系社会出现,才逐渐有了世代和人伦的关系,祖父子孙按顺序传递下去,姓氏应运而生 。
这样通过姓氏就可以追溯人的本源,又能区分血缘的远近,于是产生了人类最初的伦理关系,由此可见,氏族制度是籍贯制度的最早来源 。
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诞生,君主一统天下,诸侯分割地盘,人口变成了君王和诸侯的私有财富,拥有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为富有,因为这些人通过劳动缴纳的税赋可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
因此,统治者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刺激自己管辖内的人口的增长,同时,出台一些措施,限制人口的流动,来保证自己私有财产不外流,这样就必须对人口进行统计和区分,由此就产生了籍贯 。
由此可见,在古代,籍贯主要和职业及税赋有关,因为人口流动有了严格的限制,所以大部分人的籍贯跟出生地基本相同,有不少人的籍贯就是祖籍地,祖祖辈辈都在那个地方生活 。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更,因为战争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人们开始出现迁移,中原战乱的时候有些先民,会迁徙到南方,比如,福建省大部分人都从中原迁徙而来 。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观念的影响,人们迁移之后不忘祖先,当人们思念故土时,被人问起籍贯时,他们往往会说自己祖籍在哪,这是为了表达对故土的怀念 。
这方面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战国诸子中的孟子,最初是邹国人,后来他游历齐、宋、滕、魏等国,若是要问孟子的籍贯,那就是山东邹国 。比如以孔子为例,孔子的老家在鲁国陬邑曲阜县,但他的祖上是在宋国粟邑,如果有问孔子是哪国人?应该说是山东鲁国人,但是他的祖籍却是在河南省的商丘夏邑县 。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
到了以后,朝代人口的流动更加频繁,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部分是从北方迁向南方,从富庶的中原转到荒漠,此时就出现了纳税的籍贯和祖籍完全不同的现象 。
到了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兴起,氏族开始编修《族谱》或《氏族志》,直到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有编修《族谱》的习惯 。族谱的编修,让人更加明确自己祖上的所在地,知道自己的根之所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