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前后几天可以烧纸

一、勤劳:新化人历以勤劳著称于时 。古梅山瑶人刀耕火种,觅食极不易,只能告勤劳碉苦向自然索取以求生存 。以后生产虽逐渐发展,人们仍长期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尽管如此,县人始终遵奉“勤能生万物”、“地少勤来补”的古训,无论是旧时的广种薄收或近代的精耕细作,都离不开“勤劳”二字 。新化民谚云:“莫看人家千般有,要靠自己一双手”,“混帐钱,在眼前;辛苦钱,万万年 。”新化人从历史的实践中悟出真理:新化历史面貌的改变,归根结底在于一个“勤”字 。千百年来,新化饱受旱灾之苦,“旬日不雨即遍地杜焦而饿殍遍野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修起了千百口同塘、河坝,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新化人节衣缩食,茹苦含辛,筑好了遍布全县的几百座中小型水库,数十万亩农田得以水旱无忧,结束了新化人靠天吃饭的历史 。为解决水利总是县人付出了多少汗水,经历了多少辛苦年月 。也正由于新化山多地少,故县人特别珍惜土地,从古至今,县内田土极少荒芜,荒山野岭、田边地角尽力开垦补不足 。县人常言:只要有一双手,有几分地,就不会有饥荒 。民间以“家无闲人”为荣事,男女老少各司其职,极少游手好闲之徒 。旧时,男耕女织,男猎女畲;当代,男出处谋职经商,女在家“里里外外一肩挑” 。世称新化人好强耐苦,强,亦系于勤;勤出能人,勤亦长才士 。当代新化人无论在任何领域从事何职,多以勤奋、刻苦而备受社会称赞 。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庙会 ¥13.4 购买
二、简朴:从衣饰看,古梅山人“衣着斑斓”、“白巾裹髻长错结,野花山果青垂肩”(章恼《开梅山颂》),男则白布裤衫,女则青布衫、斑布裙、无鞋履 。简朴中显民族特色 。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县人服饰亦随之而异 。男穿长袍马褂,女着旗袍拖裙,只不过是少数人的衣饰;万千劳动百姓,则是粗布短装 。男式对襟衣开襟于前胸,妇式大襟衣开襟开怀右,布扣矮领、宽袖长摆,即简朴又方便 。妇人作家务时,身着大襟衣,腰系花围裙,双肘套袖,精爽干利;男女人作家务时,身着大襟衣,腰系家织白布巾,系紧后,缠结于后腰,人下田劳作,上身对襟衣,腰系家织白布巾,系紧后,缠结于后腰,留一截下垂,状犬尾 。据传此习源于古瑶苗先人以犬为图腾有关,今人仍继其俗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男式中山装、女式解放装亦在新化城乡盛行几十年,至九十年代初,城里人顺应潮流改穿西装,女青年则较讲究时髦,但仍在华丽中追求高雅,奇装异服少见 。从饮食看,古瑶苗山人“食则燎肉,饮则引藤”,饭菜一锅煮挂柴火上,家人围灶而食,主食多为玉米、红薯辅以麦类瓜菜;汉人除少数富家食用大米外,农家亦多拦红薯瓜菜 。以后,生产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粮食增加了,而节俭之风仍代代以传 。民间信奉“算了吃”而厌恶“吃了算”,绝不“寅年吃了卯年粮”,无论如何要省吃省用,年年有点节余以备荒 。俗称新化人“会吃”,其本意除指节约、省俭外,另一含意则是指新化人巧手制作的风味小吃,不仅品种多,且制作精巧味道美 。较有名者如:山区柴火腊肉、擂茶、白溪水豆腐,腌制豆豉红辣椒、霉豆腐等至今仍负盛名(本节末附录新化风味食品) 。至于居室,当代新化人则较为注重 。城乡县民只要稍有“余钱剩米”就想方设法建新房 。这与历史上新化人居住环境恶劣有关 。且不说古人深居嵠峒、板屋茅棚的的简陋居室,就近百余年以至民国,平民百姓多无过夜这粮,很少有条件改变居住环境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八十年代起,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县人逐步进入温饱,他们想到的首件大事就是建造新住房 。于是,城乡建房高 潮迭起,农村大部分农户迁入了新居 。据统计,至二十世纪末,农村住房由解放前的人均6平方米上升至29.4平方米,且质量有显著提高 。新房多依山傍水,青瓦红砖益显新农村的安宁、厚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