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狂欢告别青涩!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看“红帆”驶过

将洛可可与古典主义融合的雕塑天才——法尔科内
法尔科内与泥土和石头打交道,但他阅读、思考,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而且具有与才华相称的其他品格——狄德罗
法尔科内与泥土和石头打交道,但他阅读、思考,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而且具有与才华相称的其他品格——狄德罗
▲2016年,俄罗斯将法尔科内头像和其代表作《彼得大帝》、《冬》放在了”世界文化瑰宝”系列纪念银币之上
俄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王叶卡捷琳娜二世,想为其父亲彼得大帝,树立一座能够彰显大帝气质与民族精神的纪念碑,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时的俄国艺术水平实在无人能够完成女王的要求 。于是女王派人去往当时欧洲艺术中心——法国,寻找一位天才雕塑家 。
法尔科内,这位当时在法国已风生水起的雕塑家,接受了女王的邀请 。1766年他来到了圣彼得堡,在此逗留了十二个年头,在异国留下了他最富盛名的作品,成为俄罗斯旧日国力煊赫的象征 。
展开全文
▲法尔科内(Etienne-Maurice Falconet,l716-1791)

用狂欢告别青涩!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看“红帆”驶过


1716年12月1日法尔科内出生在巴黎手工业者家庭,对手工业者阶层的市民而言,掌握一门赖以谋生的手艺可能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因此,他从小便被送到为理发店供应木制模型的工坊中充当学徒 。
学徒期间,法尔科内除了进行学徒工作之外,还在空闲时间学习素描,尝试绘制模型草稿 。18岁那年,他向当时的法国雕塑家莱姆安毛遂自荐,由此正式走上了的艺术道路 。
▲法尔科内《雕塑的寓言》
1744年,法尔科内独立创作了自己的早期成名作《克罗托内的米罗》,雕塑借鉴了公元前6世纪,大力士米罗自恃神力,徒手劈树却被树干夹住,无法抽出,最终被狮子咬死的故事 。
壮硕的米罗面对扑向自己的狮子,除了张开嘴对狮子愤怒的吼叫之外,只能坐以待毙,脸上充满了不甘和痛苦,因痉挛绷紧的肌肉被法尔科内栩栩如生得表达了出来 。
这件作品仍虽然可看出沿袭了恩师莱姆安巴洛克式作品中的动感与激情,同时,米罗面部表情地塑造也可看出作者曾受到贝尼尼的《受诅咒的灵魂》的影响 。
▲法尔科内《克罗托内的米罗》
这件作品使法尔科内赢得了艺术界的认同 。此后的20年间,他的作品开始成为艺术界沙龙展出的常客
1754年,法尔科内凭借《克罗托内的米罗》大理石翻版,将自己送上了画院副教授的位置,并被授予院士称号 。该作完美表现了狂妄试图挑衅自然的人,终被自然所报复和惩罚主题 。
▲《克罗托内的米罗》(局部)
与此同时,法国洛可可艺术的缔造者——蓬巴杜夫人也注意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成为他的主要赞助人 。
在18世纪50-60年代,法尔孔创作出了一系列以《艾丽戈娜》《拥抱路易十五胸像的法兰西》、《花神》、《音乐之神》、《吓唬人的爱神》和《浴女》等深受蓬巴杜夫人喜爱的作品 。
其中1757年的 《吓唬人的爱神》和《浴女》最具代表性,前者展现了洛可可风格中典型的娇媚优雅,后者则流露出典雅精致的古典风格 。
优秀的法尔科内也在同年被任命为塞夫勒瓷器厂的负责人,这一做就又是一个十年 。
▲法尔科内《吓唬人的爱神》
▲法尔科内《浴女》
1764年,随着蓬巴杜这位主要赞助人的离世,《装扮成维纳斯的蓬巴杜夫人》这件作品成为了法尔科内在洛可可式作品中“蓬巴杜风格”的最后绝唱 。
60年代后期,古典主义倾向的日益明显,和启蒙主义领袖狄德罗交好的法尔科内,被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看中,受托在涅瓦河畔建立了彼得大帝纪念碑——《彼得大帝骑马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