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大事必作于细的哲学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大事必作于细的哲学道理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的哲学道理:量变的积累一定会导致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意思是: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大事必作于细的哲学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大事必作于细的哲学道理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大事必作于细的哲学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大事必作于细的哲学道理是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翻译要从事可使自己混沌无为的作为,处理可使自己无所事事的事务,并喜赏波恬浪静的寡淡风光──以保持对细微潜流的异变的敏感 。
以对待大事的态度处理小事,以对待复杂的态度处理简单,要用合道之行所生发的德能去消解细微的怨望纠结 。处理难事要从轻易处入手,宏观目标要由微观构设去实现 。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于细微 。因此,圣人始终都不自以为必须独揽大权,所以能成就大事 。
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难以守信;视问题太过轻易的,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困难 。因此,圣人对这些问题都加以认真审慎的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注释易:容易 。
细:细小、细微 。
作于:从....做起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大事必作于细的哲学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大事必作于细的哲学道理是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赏析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 。把这个启发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 。
“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 。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
本章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 。同时,我们也看到,本章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他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 。
创作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
作者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