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贰:对晋有二心,与楚亲近 。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 。
⑤军:驻扎 。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
⑥氾(fán)南:水之南 。
⑦佚之狐:郑国大夫 。郑伯:郑文公 。
⑧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
⑨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 。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 。
⑩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
?行李:外交使节 。
?共:同“供”,供给 。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
?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 。
?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工事 。
?厌:同“餍”,饱,满足 。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意为疆界 。
?阙:通“缺”,损害 。
?说:同“悦”,喜悦 。
?杞子、逢孙、杨孙:都是秦国大夫 。戍:防守 。
?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父 。
?微:非,无 。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
?敝(bì):动词,害 。
?所与:同盟者 。
?知:通“智”,明智 。
?乱:分裂 。整:联合,团结 。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
文章一开头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
第二部分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 。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分四个层次: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翻译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意思】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
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
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
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
第四部分叙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此段行文又一张一弛,先是“子犯请击之”,令气氛陡然又紧;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读者的心才安然放稳 。
《烛之武退秦师》创作背景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 。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 。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 。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 。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 。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
《烛之武退秦师》作者介绍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说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 。
推荐阅读
- 黄瓜幼苗为什么“根量大”
- 果园优质丰产为什么离不开健壮的树势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翻译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的翻译
- 为什么壮族人口那么多但平常生活中感觉不到
- 少壮不努力的作者和原文翻译 少壮不努力的作者及原文翻译
- 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中心思想 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为什么说壮苗是蔬菜早熟高产的基础
- 退换750你可以理直气壮
- 大棚蔬菜定植时为什么应选适龄壮苗
- 祝愿小孩子茁壮成长的萌句 祝福孩子的唯美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