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真的被诛了十族吗?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罪?


方孝孺真的被诛了十族吗?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罪?


方孝孺被诛十族 那所谓的第十族究竟是哪些人?
皇帝杀人,常常有“株连九族”之说 。
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
“株连九族”,已经是相当恐怖了,然而,方孝孺却遭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 。即在宗亲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故旧,牵连者不计其数!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罪竟至于要遭此“十族”之诛呢?
“正学先生”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宁海人 。明代大臣,也是著名学者和散文家 。
洪武九年(1376),二十岁的方孝孺拿着自己写的谈立身之道的文章《杂诫》来到宋濂那里,拜宋濂为师 。宋濂好多年都未见过这样好的文章了,很高兴地把方孝孺纳为弟子 。
相传,一次太祖朱元璋设宴,宋濂出席,太祖命宋濂作一篇《灵芝甘露论》,限明晨交卷 。宋濂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方孝孺后,自己因宴中饮酒过多,一觉睡到天明才醒 。
准备上朝了,宋濂才想起作《灵芝甘露论》的事,大惊失色 。方孝孺胸有成竹地对宋濂说:“老师不必惊慌,我已代师写成一篇,未知可否?请老师定稿 。”宋濂看后十分满意,未作修改,便直接上呈太祖 。太祖看后,觉得此文与宋濂的文风不同,问道:“这是学士的手笔吗?”宋濂只好如实说:“这是我门生方孝孺的手笔 。”太祖听后很高兴,说:“此生良胜汝 。”
方孝孺在宋濂门下度过了三年时光,使他终生受益匪浅 。
洪武十五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二十六岁的方孝孺来到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见 。明太祖见他举止端庄,学问深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与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政治主张相差甚远 。朱元璋深知才非所用,不如不用,只是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有才华的正直之士,但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让他历练得更加成熟一些,将来好辅佐你 。”于是厚礼相待,送他归乡 。
后来,方孝孺受仇家陷构,被牵连到一场官司里,一并拘押到了京城 。朱元璋在案卷里看到了方孝孺的名字,叫人马上放了他 。
不过,对于方孝孺而言,身怀匡世之才而无用武之地,实在是件憾事 。此后十年,他隐居在家,一心著书立说,过着清苦的生活 。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多部作品,还写了大量的诗歌 。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经人再次推荐,朱元璋才让他担任汉中府学教授,成了个刚刚入流的九品学官 。
蜀献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他早就听说过方孝孺的人品和学识,就礼聘他兼任蜀王世子的老师,非常敬重他,把方孝孺的读书之庐命名为“正学”,方孝孺因而被后人称为“正学先生” 。
削藩的后果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时,儿子早死,皇太孙朱允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崇尚儒家仁政之说,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祖父的“洪武”年号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
他迫不及待地要把他祖父为他储备的“干部”投入使用 。“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方孝孺终于从那个摆满了儒学经典的“正学”书斋,走到了明朝政治的前台 。次年,又升任为侍讲学士,成了建文帝的近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