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翻译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意思( 三 )



《季氏将伐颛臾》赏析此文开篇直奔主题 , 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 , 冉有、季路来见孔子 , 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 。”孔子回答得很直接 , 很明显 , 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 , 理由充分 , 态度也很坚决 。听到孔子的质问 , 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 , 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 , 作为家臣 , 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
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 , 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 , 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 , 继续说“冉有啊 , 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 , 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 。’站不稳却不扶着 , 要跌倒了却不搀着 , 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况且 , 你的话不正确 。老虎和独角犀从笼子里出来了 , 龟板和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了 , 这又是谁的责任呢?”
孔子引经据典 , 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弟子发出请问 , 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弟子 。在孔子眼中 , 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 , 就是严重的失职 。
在孔子的责问之下 , 冉有开始为季康子侵略颛臾寻找合适的理由 , 这一次 , 孔子不再留情面 , 严厉斥责道了冉有 , 孔子明确知道 , 季氏想要对颛臾动武 , 一定会为自己找一个借口 , 但他不会被这样的借口蒙蔽 。
揭穿了季氏讨伐颛臾的真相 , 孔子没有直接地加以痛斥 , 而是开始论述正确的治国之道 , 借此来反衬季氏的无道 。一席话道尽了孔子的政治理念 , 彰显了他所主张的礼义制度 。
孔子最后又将话锋转向两位弟子 , 此话意在提醒季氏不要贸然行动 , 否则将会引起鲁哀公的猜疑 , 进而引发内乱 。联系鲁国当时的政治形势 , 可知孔子的一番驳斥和规诫具有现实意义 。当年 , 季氏权倾朝野 , 是鲁国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 鲁国国君哀公心有不满 , 意欲收回季氏的封地以削弱他的权力季氏之所以想要攻占颛臾 , 是为了先下手为强 , 他担心哀公会联合颛臾一起讨伐自己 。
这样看来 , 孔子对鲁国的政治形势有着冷静的体察 , 对季氏的盘算也心知肚明 。孔子反对季氏发兵 , 是为了不使季氏与哀公的矛盾公开化、激化 , 进而造成国家的内战 。孔子批评两位弟子 , 也是希望他们要以国家的大局为重这篇文章记述了师生之间的一场辩论 , 篇幅虽然简短 , 却形象地写出了孔子的义正词严和冉有等人的理屈词穷 。对于如何通过对话塑造人物这一文学技巧 , 这篇文章具有示范意义 , 是后学者可以学习、模仿的典范之作 。
《季氏将伐颛臾》创作背景春秋末年 , 诸侯公室日衰 , 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 。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 。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 。鲁哀公时 , 季康子为扩大势力 , 急欲吞并颛臾 , 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 。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 , 把情况通报孔子 , 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 。《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
《季氏将伐颛臾》作者介绍孔子 , 名丘 ,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 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 , 晚年修订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 有弟子三千 , 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 , 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