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种莲藕重在改“三观”

近些年有零星分散的稻田改种莲藕,因为多是单一化种植,且管理较粗放,生产效益有所局限 。根据实践,笔者总结出三点建议,可能对此大有改观 。
创新栽培制度 。过去莲藕大都在池塘种植,鱼藕共生,效益倍增 。改在稻田种植后,这一形式同样适用 。但为充分利用地力,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还可采用“菜—藕—稻”等轮作方式,实现一年三收 。即初冬种菜,早春收获,随即栽上早藕,待到七月底、八月初挖藕,然后再插一季晚稻 。只是应注意选用早熟藕种,并在挖藕前约一周,先将藕叶(连梗)割去,以减少藕锈,提高其商品价值(藕锈为氧化铁,割去梗叶,在淹水情况下,可切断空气,减少藕皮氧化铁形成) 。此外,早藕采挖后,宜将较小的子藕留下,并栽在稻田四周,待晚稻收获后,再挖藕上市或留作次年用种 。
改进栽培技术 。稻田种藕,生长期较短,密度宜加大,一般株行距以1米×1.5米左右为宜 。灌水宜掌握前浅、中深、后浅的原则,生长期间不应断水 。通常需追肥2次,分别于1-2片立叶期及封行前进行 。此外,为避免莲鞭穿透田埂,还应及时检查和调整其生长方向,可通过观察地上部前端小叶卷曲的朝向来进行判断,若发现其朝向田埂一边时,即可选晴天午后,将莲鞭一侧的泥土扒开,然后将已露芽头的莲鞭用手轻轻托起,转变其方向后再埋入泥土中 。
【稻田种莲藕重在改“三观”】突破留种传统 。传统习惯多采用商品藕(整藕)做种,因其用种量大,无疑要增大成本投入,应予改变 。至于莲籽,因播后生长变异性大,藕的商品价值不高,一般只用于培育杂交新品种 。藕节是利用它的腋芽繁殖,生长力较弱,生产上亦不宜采用 。所以,较适宜生产应用的是藕头(主藕或子藕顶端一节)、子藕(主藕上的分枝,有1节或2-4节不等)或顶芽 。其中最节省用种的是顶芽,但要求管理较严格,栽培措施要跟得上 。由藕芽伸出,长出分枝并带有顶芽和小叶,且具两节以上相连的节鞭,则可作为田间补苗或迟栽用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