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所谓的连中三元该怎么理解这个词

小白丁来为你解答何为“连中三元”,历史上各朝代“连中三元”的又有哪些人?
“连中三元”的含义
“连中三元”,《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喻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得胜,或在一项比赛中三次取得成功 。”射击三中靶心,射门三入球框, 作品三次获奖,考试三番高中… …只要连续三次取得最佳成绩, 皆可称“连中三元” 。这个词的语源可以追溯至宋代 。宋赵升《朝野类要﹒举业》:“解试、省试并为魁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 。”《 明史﹒选举志二 》:“三试第一, 士人艳称为三元 。”可知“三元”是胜出“状元”的美称 。

古代科举所谓的连中三元该怎么理解这个词


“科举制”下的“三元”指什么?
中国自隋唐实行科举制度, 严格意义上的科举三级考试始于宋代 , 至明清臻于完善 。明清知识分子要跻身仕途, 必须参加科举考试 。首先以童生身份参加由省学府主持的院试,考中以后称秀才,只有秀才方可参加以后的正式考试 。
科举考试共分三级 。首先是乡试, 三年一次, 在省城举行, 考中者称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然后是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 时间在乡试后的次年春天 。参加会试者须有举人资格,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最高一级考试是殿试 。殿试常由皇帝任主考官 , 故又称廷试 。殿试合格者称进士 。进士又分一、二 、三甲,一甲仅三人: 第一名状元 , 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
古代科举所谓的连中三元该怎么理解这个词


所谓“连中 三元,便是在三级考试中连中解元、会元、状元者 。既要第一, 又要连中,难度极高。宋代以降,能“连中三元者不过十数人而已 。
那么,历朝“连中三元”的都有哪些人
宋代确立了科举考试的地方、礼部、殿试三级考试制 。真正符合要求的“三元”,只能始于宋代 。然而,北宋的一些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三苏”等,均与“三元”无缘 。
历史上第一位“三元”宋太宗淳化三年(992) 汝阳人孙何, 在开封府解试, 礼部试和殿试中均列第一 。孙何曾任两浙转运史, 罗大经《鹤林玉露 》记载:“孙何帅钱 ,柳耆卿作《 望海潮》词赠之 。”北宋词人柳永这首成名之作就是献给孙何的 。词作描写了这位地方大员的风流倜傥和赫赫声威:“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
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王曾以青州解元身份应宋真宗咸平五年 (1002) 试, 经皇帝御定为一甲一名 。王曾在礼部试所作《有教无类赋》和殿试所作《有物混成赋》堪称模范考卷,长期被人传诵 。王曾位至宰相,为北宋名臣, 是“三元”中的佼佼者 。
古代科举所谓的连中三元该怎么理解这个词


元代只有王宗哲 ( 字元举 ) 一位“三元 ” 。然此人却被视为大节有亏, 有负“三元”美誉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有《吊四状元诗》:
四榜状元逢此日,他年公论定难逃 。
空令太守提三尺,不见元戎用六韬 。
元举何如兼善死,公平争似子威高 。
世间多少偷生者, 黄甲由来出俊髦 。
此诗品评元代四位状元 。元至正八年(1348)“三元 ”、湖广佥宪王宗哲弃城而逃, 比起其他三位状元品节大大不如 。泰不华 (字兼善 )战死沙场, 李黻 (字子威 ) 守城殉难 , 李齐 (字公平) 没于祸乱: 三位状元死有名节 。只有顶藏“三元”桂冠的王宗哲贪生怯死不足称道。
有明一代二百余年中,得到“三元”头衔的只有南直隶贵池人黄观、浙江淳安人商辂 。这两位“三元”与明代两次重大事变关系密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