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网络协议与标准( 三 )


1) 将一个较长的数据分成几个小数据报发送:由于实际在网络上传递的每个数据帧都是有一定大小限制的 。假设假如我们要传送一个字串“123456789”,它太长了,网络服务程序一次只能传送一个数字(当然在实际中不可能这么小,这里仅是为了方便讲解作的假设),因此,网络就需要将其分成9次来传递 。就发送端而言当然是从1传到9的,但是由于每个数据分组传输的路径不会完全相同(因为它是要根据当时的网络“交通状况”而选择路径的嘛),先传送出去的包,不一定会先被收到,因此接收端所收到的数据的排列顺序是与发送的顺序不同的 。而传输层的协议就给每一个数据组加入排列组合的记号,以便接收端能根据这些记号将它们“重组”成原来的顺序 。
2) 解决通信双方不只有一个数据连接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字面上可能不轻易理解,实际上就是指,比如我用电脑与另一台电脑连接拷贝数据是同时,又通过一些交谈程序进行对话 。这个时候,拷贝的数据与对话的内容是同时到达的,传输的协议还负责将它们分开,分别传给相应的程序端口 。这也就是端到端的通信 。
6.1.5 会话层
相对于其它层来说,会话层比较简单,它主要的服务是治理对话控制 。比如说,在传输的数据中加入检查点来使通信双方同步 。
6.1.6 表示层
表示层以下的各层只关心从这里到那里可靠地传输数据,而表示层则关心的是所传送的信息的语义与语法 。它负责将收到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或特定的程序的表示方法 。也就说,它负责通信协议的转换、数据的翻译、数据的加密、字符的转换等工作 。
6.1.7 应用层
应用层,就是直接提供服务给使用者的应用软件 。比如电子邮件、在线交谈程序都属于应用层的范畴 。
6.1.8 OSI参考模型工作模式
上面一大段的文字也许让大家都感到晕头转向了,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个思路 。
图6-1 OSI参考模型工作模式示意图
首先发送端由应用层的软件产生通信数据,然后各个层均对这些数据作相应的处理,最后将将它就成比特流,通过物理上的传输介质来传送到接收端 。到了接收端,接收端从物理层获得比特流,然后逐层分析,最后获得发给相应程序的数据,传给相应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有过十分大的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6-2 用OSI参考模型来传送数据的过程
6.2 局域网协议
局域网技术由于具有其规模小、组网灵活和结构规整的特点,所以极易形成标准 。事实在,局域网技术也是在所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标准化程序最高的一部分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议IEEE早在70年代就制定了三个局域网标准:IEEE 802.3 (CSMA/CD 。以太网),IEEE 802.4 (Token Bus,令牌总线),IEEE 802.5 (Token Ring,令牌环) 。由于它已被市场广泛接受,所以IEEE 802系列标准已被ISO采纳为国际标准 。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象IEEE 802.7 (FDDI),IEEE 802.3u (快速以太网),IEEE 802.12 (100VG-AnyLAN),IEEE 802.3z (千兆以太网)等新一代网络标准 。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典型的局域网协议 。
不同的局域网协议最重要的区别是它们具有不同的数据在电缆上的“存取方法”,所谓的存取方法指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如何将数据放在电缆上传输以及如何从电缆上取得数据的一组规则 。
6.2.1 以太网/IEEE 802.3
以太网技术可以说是局域网技术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它Xerox(施乐)公司在七十年代为解决网络中零散的和偶然的堵塞开发的 。它采用的是“存取方法”是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技术 。以太网一词泛指所有采用这个协议实现的局域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