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自愈探讨及实践

《伤寒论》对疾病的认识是很全面的,既看到 病,也看到人; 既看到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又看 到机体自身的抗病向愈能力; 既看到药物治疗之利,更看到药物有损机体之弊 [1] ,笔者很赞同这种观点,对 “自愈” 的理论及实践略有所得,述之于后,旨在 抛砖引玉 。
《伤寒论》中自愈情况分类
1. 自然转归 外感疾病有着自身发生发展的规 律,经过一个病程阶段后,病可自行痊愈 [2] ,正如张 仲景所言: “以行其经(此处经应解为疾病周期)尽 故也”。如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第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第384条 亦言: “所以然者,经尽故也”。六病 “欲解时” 反映 的也是随着时间节律,疾病的自愈趋势 。
2. 候气令和 第278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 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 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 家实,腐秽当去故也”。病本太阴病,脾阳来复,出现 “暴烦” ,为正气郁极初伸,略有失控的表现 。同时出 现 “下利日十余行”。如果不识病机根本,仅晓 “随症 治之” ,怕是很难待其 “自止” 就急急用药,这样会干 扰机体的正常 “阴阳自和” 程序,使 “有病不治” 就可坐等来的人体正常秩序,随着 “下医” 之术的胡乱使 用,而渐行渐远 。“脾家实,腐秽当去” 意即随着身体 正气的恢复,身体内残留的余邪会被自发逼出体内,这种情况下,有机体整体好转作为保障,医者、 患者 采取任何对症措施都不仅是画蛇添足,很多时候药 过病所,会引邪深入,干扰机体自我恢复的顺序,从 而使轻者重、 重者死 。对待患者身体的反应,医者须 有判断,患者更须理性 。这个时候最佳的选择就是 停药,“候气来复” ,静候症状之 “必自止” [3]。第71条 提出 “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第59条所言: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第49条: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 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 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 出愈”。这几条无论是 “胃气和” “小便利” 或 “自汗 出” ,均为津液有回复之象,待其自复,病可自愈 [2] ,身体有自我恢复的规律,有的时候不去干预或者尽 量少的干预,才是最好的治疗 。
3. 邪去则愈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首倡 “夫 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 生,皆邪气也 。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 也”。治疗的目的从某个方面讲就是 “使邪有出路” ,如果身体本身找到出路,并且自发 “给邪出路” ,医者 要做的就是识别和观察,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坐等 自愈 。《伤寒论》 对此有很多表述,如第376条 “呕家 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治当因势利导,排 脓解毒,脓尽则呕证自愈 [2] ,切不可见呕止呕,阻碍 邪气出路,闭门留寇 。如第46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邪气自去,不药而愈,何乐而 不为?
4. 损则自愈 第398条 “损谷则愈” ,《伤寒论》 第398条原文是: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 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 谷则愈”。第391条可以看作是本条的注解 “吐利发 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对于 “损 谷则愈” 笔者对冯世伦先生曾治一案感受深刻,医案 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6岁小儿反复发烧,服药后烧退,但过几天又反复发烧,询问得知因患儿长期患病,多 以为免疫力低、 抵抗力弱,所以经常吃补品,遂据症 用药外,嘱其少吃,调理1月,烧未再起 [4]。从此案例 可以得知,不加辨别,一味增加营养的治疗理念,是 违反 “损谷则愈” 理念的,值得大家反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