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强大、可靠的网络需要有效地传输流量 , 提供冗余和故障快速恢复功能 。在第二层网络中 , 路由协议不可用 , 生成树协议通过从网格化物理拓扑结构而构建一个无环路逻辑转发拓扑结构 , 提供了冗余连接 , 消除了数据流量环路的威胁 。原始生成树协议 IEEE 802.1D通常在50秒内就可以恢复一个链接故障[融合时间=(2xForward_Delay) Max_Age] 。当设计此协议时 , 这种停机还是可接受的 , 但是当前的要害任务应用(如语音和视频)却要求更快速的网络融合 。
为加速网络融合并解决与生成树和虚拟LAN(VLAN)交互相关的地址可扩展性限制的问题 , IEEE委员会开发了两种新标准:在IEEE 802.1w中定义的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和在IEEE 802.1s中定义的多生成树协议(MST) 。
本文介绍了802.1w和802.1s的主要特性、与传统生成树协议的互操作性 , 并提供了一些协议移植准则建议 。
IEEE 802.1w快速生成树协议
IEEE意识到原始802.1D生成树协议的融合特性与现代化的交换网络和应用相比是有差距的 , 为此设计了一种全新的802.1w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 , 以解决802.1D的融合问题 。IEEE 802.1w RSTP的特点是将许多思科增值生成树扩展特性融入原始802.1D中 , 如Portfast、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 。通过利用一种主动的网桥到网桥握手机制取代802.1D根网桥中定义的计时器功能 , IEEE 802.1w协议提供了交换机(网桥)、交换机端口(网桥端口)或整个LAN的快速故障恢复功能 。通过将生成树"hello"作为本地链接保留的标志 , RSTP改变了拓扑结构的保留方式 。这种做法使原始802.1D fwd-delay和max-age计时器主要成为冗余设备 , 目前主要用于备份 , 以保持协议的正常运营 。
除了下面章节中列举的新概念外 , RSTP引入了新的BPDU处理和新的拓扑结构变更机制 。每个网桥每次"hello time"都会生成BPDU , 即使它不从根网桥接收时也是如此 。BPDU起着网桥间保留信息的作用 。假如一个网桥未能从相邻网桥收到BPDU , 它就会认为已与该网桥失去连接 , 从而实现更快速的故障检测和融合 。
在RSTP中 , 拓扑结构变更只在非边缘端口转入转发状态时发生 。丢失连接--例如端口转入阻塞状态 , 不会像802.1D一样引起拓扑结构变更 。802.1w的拓扑结构变更通知(TCN)功能不同于802.1D , 它减少了数据的溢流 。在802.1D中 , TCN被单播至根网桥 , 然后组播至所有网桥 。802.1D TCN的接收使网桥将转发表中的所有内容快速失效 , 而无论网桥转发拓扑结构是否受到影响 。相形之下 , RSTP则通过明确地告知网桥 , 溢出除了经由TCN接收端口了解到的内容外的所有内容 , 优化了该流程 。TCN行为的这一改变极大地降低了拓扑结构变更过程中 , MAC地址的溢出量 。
端口作用
RSTP在端口状态(转发或阻塞流量)和端口作用(是否在拓扑结构中发挥积极作用)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除了从802.1D沿袭下来的根端口和指定端口定义外 , 还定义了两种新的作用(见图1):
图1
? 备份端口--用于指定端口到生成树树叶的路径的备份 , 仅在到共享LAN网段有2个或2个以上连接 , 或2个端口通过点到点链路连接为环路时存在
? 替代端口--提供了替代当前根端口所提供路径、到根网桥的路径
这些RSTP中的新端口实现了在根端口故障时替代端口到转发端口的快速转换 。下面的例子中具体解释了此过程 。
端口状态
端口的状态控制转发和学习过程的运行 。
RSTP定义了3种状态:放弃、学习和转发 。根或指定端口在拓扑结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 而替代或备份端口不参与主动拓扑结构 。在稳定的网络中 , 根和指定端口处于转发状态 , 替代和备份端口则处于放弃状态 。
推荐阅读
- 可网管交换机概念及管理方式一览
- 自动交换光网络 ASON技术及其发展
- 光纤通信:交换技术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 二 多层交换整合多种应用
- 循序渐进 运营商的VoIP向软交换过渡
- 三层交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
- 在Catalyst交换机配置TACACS+、RADIUS和 Kerberos
- 2004年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调查
- 交换以太网 一种价格适当的替代接入技术
- 万兆以太网交换机中的新一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