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与“路由”的对比

路由和交换是网络世界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传统的交换发生在网络的第二层 , 即数据链路层 , 而路由则发生在第三层 , 网络层 。在新的网络中 , 路由的智能和交换的性能被有机的结合起来 , 三层交换机和多层交换机在园区网络中大量使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路由和交换的基本概念 , 分为网络层次结构、交换、路由和全交换园区网络四个部分 。
网络层次结构
网络参考模型的定义给出了清楚的功能层次划分 。最常被提及的是ISO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簇 。
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按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层模型或七层结构 。网络功能分层的直接好处是这些层次可以各司其职 , 由不同厂家开发的不同层次的软硬件设备可以配合使用 。一个层次的设备更新或软件重写也不会影响到其它层次 。TCP/IP协议体系中的各个层次和ISO的参考模型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如下图所示:
OSI中间一层 , 即第四层执行传输功能 , 它负责提供从一台计算机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承上启下的一层 , 在它的下面有三层 , 都是与数据传输相关的功能;上面也有三层 , 提供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功能 。
OSI下三层中 。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实际的传送数据信号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网络内部的帧传输 , 而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网络间的计算机寻址和数据传输 。
OSI上三层中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最高的层次 , 它负责提供用户操作的界面 , 因特网中常用的电子邮件服务 , 文件传输服务等都是这一层提供的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数据的表示 , 比如发送数据之前的加密 , 接收数据时的解密 , 中英文的翻译等等都是这一层提供的功能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建立和终止网络的数据传输 , 计算机名字转换成地址的工作也在这层完成 。
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是第二层的概念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在网络内部传输帧 。所谓"网络内部"是指这一层的传输不涉及网间的设备和网间寻址 。通俗的理解 , 一个以太网内的传输 , 一条广域网专线上的传输都由数据链路层负责 。所谓"帧"是指所传输的数据的结构 , 通常帧有帧头和帧尾 , 头中有源目二层地址 , 而帧尾中通常包含校验信息 , 头尾之间的内容即是用户的数据 。
数据链路层涵盖的功能很多 , 所以又将它划分为两个子层 , MAC(Media Access Control , 介质访问控制)层和LLC(Logical Link Control , 逻辑链路控制)层 。常见的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二层标准是IEEE的802协议 。而在广域网中 ,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 高级链路控制)、PPP(Point-to-Point Protocol , 点对点协议)和Frame Relay(帧中继)等协议都有广泛的使用 。
路由是第三层的概念 。网络层在Internet中是最重要的 , 它的功能是端到端的传输 , 这里端到端的含义是无论两台计算机相距多远 , 中间相隔多少个网络 , 这一层保障它们可以互相通信 。例如我们常用的PING命令就是一个网络层的命令 , PING通了 , 就是指网络层的功能正常了 。通常 , 网络层不保障通讯的可靠性 , 也就是说 , 虽然正常情况下数据可以到达目的地 , 但即便出现异常 , 网络层也不作任何更正和恢复的工作 。
网络层常用的协议有IP、IPX、APPLETALK等等 , 其中IP协议更是Internet的基石 。在TCP/IP协议体系中 , 第三层的其他辅助协议还包括ARP(地址解析) 、RARP(反向地址解析)、 ICMP(网际报文控制)和IGMP(组治理协议)等等 。由于网络互连设备都具有路径选择功能 , 所以我们经常将 RIP、OSPF等路选协议也放在这一层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