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植物病毒病新技术

植物病毒病有植物“癌症”之称 , 每年因病毒病对粮食生产、园艺作物、经济作物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数百亿元 。我国病毒农药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 研制出了高脂膜、NS-83增抗剂等 。近几年 , 又研制出病毒A、植病灵等产品 , 但由于病毒在植物细胞内绝对寄生 , 其复制所需要的能量、物质场所完全由寄主细胞提供 , 因而防治起来很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 , 经过各方专家的努力 , 一种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新方法受到农民朋友们的欢迎 。
植物源抗毒活性物质
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新方法是植物源抗毒活性物质和生物源抗逆调控物质的优化组合 。植物源抗毒活性物质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云锋博士在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 , 历时18年 , 筛选分析了530余种生物材料 , 在国内外 , 首次分离、发现了多种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功能的化合物 , 在生物学、病生理学、超微结构等水平首次探明了多羟基双萘醛的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机理 。防治原理是喷施在植物叶片后既能够直接抑制病毒复制 , 阻止病毒侵染 , 使该化合物具有治疗作用与预防作用 。
诱抗素
诱抗素是中国科学院的“国家863计划”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科技成果 。它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植物内源生长调节物质 , 被称为“植物抗逆诱导最重要的物质” 。抗逆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现代抗性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 , 诱抗素依赖的抗性基因激活途径是植物抗性的主要表达形式 , 是植物抗逆调节的最核心物质 。例如 , 绝大多数的逆境都可以诱导植物体内的诱抗素水平的升高从而诱导绝大多数的逆境适应蛋白的表达 , 特别是在调节植物对水分逆境的抗性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 。诱抗素诱导产生的渗透素可以破坏病菌菌丝体的细胞膜透性 ,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入 , 在植物的抗病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植物施用外源诱抗素可以打开植物本身的抗性 , 强化植物自身的活力 , 全面改善植物对不良土壤和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 维持健全的生长发育状态 , 避免病原物的侵染 , 对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
【防治植物病毒病新技术】实践证明 , 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与诱抗素配合使用增效显著 , 突出了两者的优点:一方面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能有效控制病毒的侵染 , 迅速消除因病毒引起的病害;另一方面诱抗素能迅速激活植物本身的抗逆基因 , 大幅度提高自身免疫力 , 在此基础上发挥全面调控作用 , 快速恢复受害作物的各项生理机能 , 从而达到彻底治疗、快速恢复生长、增产增收的目的 。两种主要成分来自植物源和微生物源 , 符合农业绿色环保的要求 , 对人畜无毒、无害、无残留 , 可广泛应用于水稻、蔬菜、花卉 , 草坪、棉花、中草药、果树等作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