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防治技术

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属于真菌界半知菌亚门,是水稻穗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且逐年加重,已成为当前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
一、为害症状
稻曲病病菌主要在抽穗扬花期侵入,为害谷粒,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形状比健谷粒大3—4倍,为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
二、传播及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杂草里、病粒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气流和水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 。水稻抽穗期,如遇适温、多雨天气,则易发生此病 。施肥过多、生长嫩绿、晒田过迟的水稻易发此病 。水稻品种不同,感染和发病程度也不同,一般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两系杂交稻水稻发病重于三系杂交水稻,中稻和晚稻发病重于早稻,粳稻发病重于籼稻 。
三、主要危害
稻曲病发生后不仅使稻谷秕谷率、青米率、碎米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局部田块减产20%~30%,而且当稻谷中含有0.5%病粒时能引起人畜中毒症状,严重污染稻米,直至失去食用价值 。
四、发病条件
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 。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 。
五、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如天优华占、岳优9113、湘晚籼12号等 。
2、避免病田留种或制种,深耕翻埋菌核 。发病时摘除并销毁病粒 。
3、改进施肥技术,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 。浅水间歇勤灌,后期干湿壮籽 。
4、防治药剂 。目前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是30%苯甲?丙环唑(爱苗、冠苗)每亩15~25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43%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18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 。此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每亩80克、2.5%井冈?枯芽菌水剂每亩250毫升、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30公斤喷雾等也有一定防效 。
六、药剂防治注意事项
1、用药时机:稻曲病可防难治,应以预防为主 。一般要求用药两次,第一次全田1/3以上茎秆最后一片叶子全部抽出,即俗称“大打包”时用药(约距出穗时间5—7天左右),此时正是病菌的初侵染高峰期,所以,这时抓住时机及时用药,防治效果最好 。第二次可在破口始穗期再用一次药,以巩固和提高防治效果 。
2、防治药量及浓度: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多可用于稻曲病的防治,但药量必须加倍 。用药时兑水量不宜 大,力求雾滴细,喷施于抽穗层,一般每亩兑水量30公斤左右,待露水、雨水干后用药 。注意打药后2小时内如遇雨要及时补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