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
也叫拉拉蛄、土狗子 。蝼蛄的成虫(翅已长全的)、若虫(翅未长全的)都对马铃薯形成为害 。它用口器和前边的大爪子(前足)把马铃薯的地下茎或根撕成乱丝状,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也有时咬食芽块,使芽子不能生长,造成缺苗 。它在土中串掘隧道,使幼根与土壤分离,透风,造成失水,影响苗子生长,甚至死亡 。它在秋季咬食块茎,使其形成孔洞,或使其易感染腐烂菌造成腐烂 。
蝼蛄的成虫和若虫,都是在地下随土温的变化而上下活动的 。越冬时下潜1.2~1.6米筑洞休眠 。春天,地温上升,又上到10厘米深的耕作层为害 。白天在地下、夜间到地面活动 。夏季气温高时下到20厘米左右深的地方活动,秋天又上到耕作层为害 。一般有机质较多、盐碱较轻地里的蝼蛄为害猖獗 。蝼蛄的活动受气温的影响呈现季节性变化,11~12月份为冬季休眠阶段,3~4月为春季苏醒阶段,4月中旬~6月中旬出窝迁移为害猖獗阶段,6月下旬~8月下旬为越夏产卵阶段,9月上旬~11月上旬是秋季再为害高峰 。
蛴螬
也叫地蚕,是金龟子的幼虫 。在马铃薯田中,它主要为害地下嫩根、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钻蛀,断口整齐,使地上茎营养、水分供应不上而枯死 。块茎被钻蛀后,导致品质丧失或引起腐烂 。成虫(金龟子)还会飞到植株上,咬食叶片 。蛴螬及其成虫都能越冬,在土中上下垂直活动 。成虫在地下40厘米以下、幼虫在地下90厘米以下越冬,春季再上升到10厘米左右深的耕作层 。它喜欢有机质,喜欢在骡马粪中生活 。成虫夜间活动,白天潜藏于土中 。幼虫有3对胸足,体肥胖,乳白色,常卷缩成马蹄形,假死性 。
形态特征:以大黑鳃金龟子为例 。成虫体长16~22毫米,身体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泽 。鞘翅长椭圆形,每侧有4条明显的纵隆线 。前足胫节外侧有3个齿,内侧有1个距 。老熟幼虫体长35~45毫米,体乳白色、多皱纹,静止时弯成“C”型 。头部黄褐色或橙黄色 。蛹体长21~23毫米,为裸蛹,头小、体稍弯曲,由黄白色渐变为橙黄色 。
生活习性:在北方多为两年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55~150厘米无冻土层中越冬 。卵期一般10余天,幼虫期约350天,蛹期约20天,成虫期近1年 。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越冬成虫出土盛期,晚上20:00~21:00时为成虫取食、交配活动盛期 。卵多散产在寄主根际周围松软潮湿的土壤内,以水浇地居多,每次可产卵百粒左右 。当年孵出的幼虫在立秋时进入3龄盛期,土温适宜时,造成严重为害 。秋末冬初土温下降后即停止为害,下移越冬,并在翌年4月中旬形成春季为害高峰,夏季高温时则下移筑土室化蛹,羽化的成虫大多在原地越冬 。成虫有假死性、趋光性和喜湿性,并对未腐熟的厩肥有较强的趋性 。
金针虫
也叫铁丝虫,是叩头甲的幼虫 。以幼虫为害,春季钻蛀芽块、根和地下茎,稍粗的根或茎虽很少被咬断,但会使幼苗逐渐萎蔫或枯死 。秋季幼虫钻入块茎,在薯肉内形成一个孔道,降低了块茎的品质,有的还会引起腐烂 。
金针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钻入土里60厘米以下的地方越冬,钻入时留有虫洞,春季再由虫洞上升到耕作层 。夏季土温超过17℃时,它便逐渐下移;秋季地表温度下降后,又进入耕作层为害 。幼虫初孵化出来时为白色,随着生长的变化而变色,有光泽,体硬,长2~3厘米,细长 。
【马铃薯严防害虫助增产】地老虎
也叫土蚕、切根虫 。以幼虫为害性大 。成虫是一种夜蛾,分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等多种 。地老虎主要为害马铃薯等作物的幼苗,在贴近地面的地方把幼苗咬断,使整棵苗子死掉,并常把咬断的苗拖进虫洞 。幼虫低龄时,也咬食嫩叶,使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 。它也会在地下咬食块茎,咬出的孔洞比蛴螬咬的小一些 。
推荐阅读
- 秋莴笋严防三病害
- 马铃薯巧治病害品质高
-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
- 马铃薯软腐病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 苹果树上蛀食类害虫有啥特点如何防治
- 马铃薯疮痂病的症状及防治
- 叶面喷药防治温室黄瓜四种害虫
- 怎样预防马铃薯晚疫病
- 梨树套袋前后防控病害虫害
- 番茄常见地下害虫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