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防治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 。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 。

黑痣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茎,出现指印形状或环剥的褐色病斑,地上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严重时可造成植株立枯、顶端萎蔫 。茎秆上发病先在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长形病斑,后渐扩大,茎基全周变黑表皮腐烂 。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

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 。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将马铃薯与玉米、大白菜、胡萝卜、圆白菜和禾本科作物倒茬,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避免迎重茬 。

注意地块的选择,应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涝的地块,以降低土壤湿度 。适时晚播和浅播,以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减少病菌的侵染 。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

化学防治:

种前马铃薯块茎用35%福·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用50%异菌脲0.4%溶液浸种5分钟 。也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每亩用量14~20毫升,加水40~60升,茎叶喷雾 。

在种薯播种到垄沟后马上进行沟内喷药,使药物均匀喷到土壤和芽块上,然后覆土;进行土壤消毒,用土壤消毒剂PCNB(五氯硝基苯)混合在种植带上,可降低该病害的发生 。待芽块出苗后黑痣病零星发生时,采用持效期较长的内吸杀菌剂(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配制成药液喷施或浇灌至茎基部 。喷药液量600升/公顷、0.25升药液/株 。

生物防治:

以木霉菌(Trichoderma)和双核丝核菌(Rhizoctonia)进行生物防治,可减轻此病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