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常见疾病的防治( 二 )


传染途径痘病可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引起发病 。
直接接触传染 。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病鸟与健康鸵鸟直接接触感染,如接触、舔咬等方式,互相感染发病 。
间接接触传染 。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参与下,也就是通过被污染的传播媒介感染健康鸵鸟,如:与痘病病毒污染了的饲料、饮水、场地、栏舍、用具直接接触而感染健康鸵鸟 。
蚊虫叮咬 。夏秋季节蚊虫较多,作为媒介,在中间互相传播病毒,引起健康鸟发病 。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痘病潜伏期4天-10天 。病程4周左右 。临床表现可分为皮肤型、白喉型、混合物型 。
皮肤型 。其特点是在皮肤无毛部位,如眼皮、喙角、头颈部、翅膀下、肛门周围的皮肤,发生隆起的小丘疹,表面不平,有炎症 。随后变成灰白褐色的结节,或呈黄色,干燥后呈棕褐结痂,突出皮肤表面,严重时连成一片,如果痘痂发生在眼部会影响眼睛睁开,若发生在口角,会影响采食 。
白喉型 。其特点是精神沉郁,眼肿胀,眼鼻有分泌物,在口腔咽喉黏膜上发生黄白色痘疹,微隆起,不透明的结节迅速增大,形成一层黄白色假膜,侵害患鸟吞咽和呼吸 。严重时会窒息死亡 。死亡率较皮肤型痘病高些 。
混合型 。是皮肤型和白喉型混合发生,死亡率较高 。
诊断患有皮肤型痘疹的鸵鸟临床症状明显,不难初步诊断,确诊还须利用电子显微镜找到病毒颗粒或分离出痘病病毒 。
防治痘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蚊蝇多的季节多发 。据有关资料介绍,到目前为止,禽痘,包括鸵鸟痘病,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通常采取对症疗法,以减轻患鸟的症状和防止感染细菌性疾病 。
预防预防是防治痘病的最佳措施 。搞好环境卫生,遵守并坚持养殖场的消毒制度,严防病原体进入本场,感染鸵鸟 。禽痘多发地区,对场内的雏鸟免疫接种禽疫苗 。
治疗皮肤型痘病可用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小心清除痘痂,涂抹碘酊、龙胆紫 。
白喉型要及早剥离患鸟口腔咽喉部位增生的黄白色假膜 。以防假膜堵截呼吸道、食道,严重影响呼吸和吞咽 。
冠状病毒肠炎
冠状病毒性肠炎是侵害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病 。鸵鸟也感染此病,1992年前后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发生过冠状病毒性肠炎,该病毒主要侵害3月龄以内的雏乌,以5日龄-42日龄发病多 。
临床症状患鸟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排水样或黏液样粪便,有时粪便带有血样,同时伴有精神委靡,食欲减退或废绝,由于腹泻而引起脱水会造成患鸟出现临床症状后12小时内死亡 。
解剖症状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的内容物呈水样或黏液样,并含有气体 。肠黏膜上可见小的淤血点 。组织学检查时,可见肠道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萎缩、坏死、脱落 。其他脏器无明显症状 。
诊断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初诊 。确诊还需要病原分离和鉴定 。
防治到目前为止,仍无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预防是控制本病的最佳办法 。对无本病的鸵鸟场,应严格执行防疫制度,认真消毒,特别是孵化室、育雏室等雏鸟生存的环境,更应严格,杜绝传染源侵入本场,侵害雏鸟 。对疑似鸟场要加强防范,病鸟要隔离,鸟舍要彻底清理粪便和污物并消毒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止和控制继发感染 。对患鸟可采取对症治疗,腹泻鸟要灌服收敛药,补液盐水,增加营养等应急措施 。
波纳病
波纳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马、绵羊、兔子等一种神经系统性疾病,主要表现脑脊髓炎症状,因德国100年前波纳地区严重流行而得名 。我国还未见鸵鸟患波纳病的报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