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常见疾病的防治

禽流感
禽流感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三型 。A型流感病毒可见于人类,多种禽类,猪、马以及其他哺乳动物;B型和C型一般只见于人类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发病多 。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由于毒力不同,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禽流感 。鸵鸟属于禽类,在防控不利的情况下,也会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也很高,特别是雏鸟 。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患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鸵鸟,早期临床症状为精神不振,离群,采食量减少或废绝,排带有绿色尿液,眼睑肿胀,有分泌物,呼吸困难 。患鸟2天-3天后会死亡,特别是幼鸟,死亡率高达70%-80% 。成年鸵鸟死亡率略低,有的成年鸵鸟经2周-3周病程,可以逐渐康复 。
剖解可见肝、脾肿大、充血、易碎,表面有白色坏死斑点 。慢性病例,肝呈深绿色,心包发炎,小肠严重出血,肾脏苍白肿胀,输尿管充满白绿色尿酸盐 。许多有眼、鼻分泌物的病例,还会有纤维素性气管囊炎和黏液性鼻囊炎的病变 。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剖解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但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和鉴定 。
防治禽流感属于病毒病,它在鸵鸟群中感染、传播、蔓延、流行也和新城疫在鸵鸟群中感染一样,必须具备三个互相相连的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鸵鸟 。在防控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切断环节,杜绝病原的侵入、生存、繁殖和传播机会,增强鸵鸟的免疫能力 。
【鸵鸟常见疾病的防治】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患禽流感的鸵鸟、禽类以及禽流感病毒携带者如:人、其他动物、家禽、野鸟、水禽、迁徒鸟等进入鸵鸟养殖场 。
加强卫生消毒制度 。禽流感病毒是囊膜病毒,对诸多的去污剂、脂溶剂比较敏感,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剂很容易将其杀死 。该病毒不耐热,60℃加热10分钟,70℃加热数分钟即可丧失活性 。直射阳光下40小时-48小时即可灭杀该病毒 。
各种消毒剂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灭杀病毒 。常用的消毒剂选用与配制方法参照防控新城疫病消毒的做法 。这里不再重复 。
按程序进行传染病疫苗的免疫接种,增强鸵鸟特异性免疫能力,是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最可靠、最有效的措施 。
对已患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禽类(鸵鸟)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只能通过扑杀、焚烧和深埋来处理 。禽流感因为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治疗只能是延误时间,造成疾病的扩散 。按国家规定,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该立即对本场以及周边直径3公里以内的全部禽类扑杀、深埋,对相关地区、村庄、道路严格封锁消毒 。
痘病
鸵鸟发生的痘病是由禽痘病毒或鸵鸟痘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急性传染病 。病毒呈砖型或长方型,在患部的皮肤或黏膜上皮细胞的浆液中繁殖,以无毛或少毛的皮肤感染 。如喙角、眼周边、翅膀下、肛门等处发生增生性突起,继而形成疣状结节为特征的临床表现 。在口腔内、喉头、食道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的白喉样病变 。在澳大利亚也曾发生过痘病 。美国海岸各洲鸟类常见痘病 。我国养鸽户发生过禽痘 。
病原鸵鸟发生痘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患病的鸵鸟、禽类 。或病死禽类和鸵鸟 。痘病病毒能将大量毒力很强的成熟病毒粒子随着患部的皮肤或黏膜上皮细胞的浆液排出,直接感染健康鸵鸟或污染场地、饲料、饮水、用具等 。
痘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相当强,在干燥和阳光照射数星期环境中,仍保持活力,在一般气候环境中,可存活数月,在粪便、泥土中能存活数周,-15℃可存活数年 。痘病病毒在加热60℃经3小时可以灭杀 。常用的消毒药物石炭酸、甲醛、2%的火碱可在5分钟内杀死痘病病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