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与综合预防措施

奶牛副结核病是一种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疫病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等,少则6个月,多则15年以上 。所以奶牛感染副结核病后,在一定的时期内不出现临床症状,较多的情况是在产犊后体质虚弱时才出现临床症状,3~5岁的奶牛发病最多 。特别是在母牛开始怀孕、分娩以及泌乳时,易于出现临床症状 。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此病在公牛和阉牛比母牛少见得多;高产牛的症状较低产牛为严重 。饲料中缺乏无机盐,可能促进疾病的发展 。奶牛感染副结核病要及时发现,及早淘汰并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
1奶牛副结核的症状
本病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体温正常,与其它腹泻疾病在临床症状上不易区分,经对症治疗后或者妊娠时可以短期控制症状,但当遇到产犊、气候剧变、饲草饲料改变等应激反应情况时又会马上出现临床症状,经几次反复发作后,变为顽固性的腹泻,2~3周的间歇性下痢很快恶化成持续性下痢,在下痢粪中含有明显的血液、气泡、粘液并伴有恶臭味,严重者呈喷射状下痢,对药物治疗不再敏感 。症状也逐渐加重,被毛脱色、颌下和腹部出现水肿 。常见下颌及胸垂处水肿,被毛脱落,增重慢,并出现明显消瘦,泌乳量和乳汁质量下降或泌乳停止,空怀期延长 。眼球下陷,有一定的饮欲,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不爱吃精料,重度消瘦至“皮包骨”,出现间歇热,肌肉萎缩、流泪、和血液红血钾、血钙、白细胞减少、贫血等症状 。最后不食,不能站立 。染疫群体死亡率每年可达成10% 。
2奶牛副结核病的预防
本病重点在于预防,在引进奶牛时,进行副结核病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引入,对本地感染的病牛进行及时检出、及时淘汰,对新生犊牛进行疫苗免疫注射等 。
2.1全部奶牛进行检疫,及时淘汰感染病牛
早期症状不十分明显,易与其它腹泻疾病相混淆,因此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实验室诊断,及时诊断 。以便于发现病畜,尽早对其淘汰处理,不使其排出的细菌感染其它健康牛 。因此每年至少要对全体奶牛进行两次副结核免疫 。现阶段主要有两种检测方法,细菌学诊断和变态反应诊断,我们较常用的诊断方法为变态反应诊断方法 。
(1)材料:剪毛剪、游标卡尺、5毫升注射器及针头、75%酒精棉球、记录本等 。
(2)药品:副结核菌素,由中国兽药监察所制造 。
(3)操作方法:将被检动物编号,在颈侧1/3处中部的皮肤剪毛,直径约10厘米,用卡尺测量原皮厚,并作好记录,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 。
将副结核菌素以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至0.5毫克/毫升,皮内注射0.1毫升,如注至皮下或溢出,应于离原注射点8厘米以外远处补注一针 。
(4)结果判定:注射后72小时观察反应,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热、肿、痛等炎症,并以卡尺测量注射部位的皮肤厚度 。
阴性反应:注射部位迟发型过敏反应时间或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2.0毫米 。
阳性反应:局部有炎性反应,皮厚差≥2毫米判为阳性;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2.1-3.9毫米,可视情况在3个月后复检,于注射部位对侧的相应部位进行相同的操作,72小时后皮厚差仍≥2毫米,则判为阳性,应立即淘汰处理 。
如考虑有感染结核病的可能,可以在做副结核变态反应的颈部另一侧做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试验,72小时后判定结果,皮差较大的变态反应侧为病牛所患疫病,即副结核变态反应颈侧皮差较大则此病畜感染的是副结核病 。
一旦检疫出副结核奶牛,应及时淘汰,对现场及该牛粪便、牛舍、饲槽、用具、及运动场等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