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养殖水体污染

在我国水产养殖业进入快速发展、集约化养殖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养殖水体严重污染 。养殖水体污染是由人类的养殖活动,养殖对象自身分泌、排泄,饵料过剩等因素造成,水质因子平衡失调,促使病原菌大量滋生,引起多种水产疾病频发:

1.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有利藻类生长被毒害藻类生长所替代,改变了藻类种群,水体毒性增强,水体溶氧剧烈波动及鱼类疾病的并发 。

2.重金属的富集、吸附作用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如水体受重金属(汞、铅、镉等)及其他有毒物质(如氯化物、砷化物、亚硝酸盐等)污染,易引起各种中毒和疾病 。

3.环境遭到破坏,水化因子改变,水体恶化,影响鱼类生长和鱼产品质量等 。

养殖水体污染类型及来源

养殖水体自身污染:营养调控不当造成水体污染,由于投喂饲料的单一性,饲料中营养元素成分不齐全,饵料系数偏高,摄食量下降导致残饵过多,影响鱼类生长,易造成传染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投饵量增大、水体负载超过饱和程度;养殖生产中饵料过剩,产生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富营养化,有害藻类暴发性生长;水体溶氧日差大,易缺氧;此外,营养物质的不平衡,养殖种类氨、氮排泄物过多,磷的有效吸收较低等都是营养不当带来的污染 。

药物的滥用:养殖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病害流行日趋严重 。目前,水产疾病防治技术的滞后及养殖户用药知识匮乏,导致大部分养殖户不能对症下药,不能仔细分析病因,滥用价格低廉、残留严重的各种抗生素、化工原料等 。这样不但对治疗鱼病无效,反而带来严重的污染及毒害作用,使细菌、病毒等产生耐药性而大量繁殖,疫病蔓延,影响水产品品质 。有些药物虽然对治愈病害起到一定作用,但造成水体严重污染,且很大程度上破坏水体环境及水产养殖品种体内微生态平衡,使养殖对象失去一些正常生理屏障及生物拮抗作用,病原菌易于繁殖,鱼产品质量不能达到健康养殖标准 。

外源性污染:工农业生产污水和居民生活废水、废物常常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海洋等,成为污染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活污水中铁、锰、氢氧化物悬浮物所引起的浑浊,虽不产生直接危害,却能降低水体透明度,减少太阳辐射,限制了鱼类正常活动和摄食;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大量富集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鱼类缺氧浮头 。

工业废水对渔类污染具有毁灭性危害,造纸厂的硫化物可致死鱼类;农药厂的产品和原料毒害作用比较大;热电厂的废水是热污染主要来源,引起水温聚升,使鱼种群改变或死亡;电镀等行业中产生含氰化物废水,合成洗涤剂的废水等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

有毒物质的污染:水体中各种有毒物质,如饲料污染中的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工业污染中的氰化物、铬、铜、洗涤剂等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水生生物 。浓度过高,会迅速直接杀死水生生物,浓度低,先富集于生物体内,进而转化产生危害 。

病原微生物污染:由于养殖过程中的不合理养殖管理模式,如长期不清淤、大量投喂鲜饵、放养密度过大、养殖容量超载等,导致底质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污染 。如,在寄生虫性病害中,以有机质细菌为主食的孢子类、鞭毛类等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在病毒性病害中,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等养殖中流行以白斑综合征为主的对虾病毒;在细菌性病中,弧菌、假单胞菌等给水产养殖动物带来直接或间接危害;病原微生物直接致病,与治病过程中带来的药物污染一起破坏水体,危害鱼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