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腮腺炎是一种可怕的灾害疾病

甲鱼腮腺炎又名鳖腮腺炎、鳖出血性败血症、鳖出血病,病原是一种无膜的球状病毒 。鳃腺炎病在甲鱼病害中,是危害最大、传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种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是一种可怕的灾害性疾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稚、幼鳖生长期 。
流行危害:该病主要流行于5月~10月份,6月~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温度是25℃~30℃,主要危害温室养殖的稚鳖、越冬后的种鳖,成鳖在复苏后或转入室外鳖池后容易发病,所以甲鱼养殖户需要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 。
主要症状:甲鱼腮腺炎病症表现为甲鱼全身浮肿,颈部肿胀严重;背甲和腹甲有点状或斑块出血,口鼻处流出血沫;腮腺灰白溃烂,腹腔和胸腔有血块或腮腺呈红色;小肠内有的有水样充血、有的没有;眼浑浊而失明,但体表光滑;鳃腺有纤毛状突起,严重出血、糜烂,呈溃疡性病灶;内脏充血,体腔有腹水;发病甲鱼起先表现为不安反应迟缓,头向后仰起,口鼻喷水,在水面上直立拍水行走;病鳖后因水肿而导致行动迟缓,在食台、晒台或陆地伸颈死亡 。
诊断:发病早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症状出现,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患病鳖有的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血,但体表光滑,有的则是腹甲上有出血斑 。早期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钝,常浮出水面沿着池壁缓缓独游,有时静卧于食台或晒背台上不动,不摄食,发病后期还可见到口、鼻流血 。解剖病鳖,可见两症状:一是鳃腺灰白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淤血 。二是鳃腺糜烂程度较轻,呈红色,胃部和肠道呈纯白色的贫血状态,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肝呈点状充血 。该病最显著的特征:一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
防治方法:该病的发生原因,一是由于甲鱼养殖密度高,残饵、排泄物增多,发酵造成水体内水质、底质变坏,嗜水气单胞菌大量繁衍;二是甲鱼在恶劣水环境中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经大量嗜水气单胞菌侵袭而引发胃肠道出血型腮腺炎病 。因此,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把好苗种质量关:坚持自繁自育,杜绝疫病传染源 。选购鳖苗时,应选择种质纯真、体质健壮、个体活跃、体型较大和无伤无病的第一、第二类鳖苗,尽量不进未经海关动检部门检疫的境外鳖苗 。
【甲鱼腮腺炎是一种可怕的灾害疾病】控制放养密度、提高放养规格:温室养殖,稚鳖的放养密度控制在20只~40只/平方米,幼鳖的放养密度不超过15只/平方米 。外塘生态养殖,鳖的放养规格以30克~50克/只为宜,体质较强,容易适应外界的池塘环境变化,提高养殖成活率;放养密度以1.5只~3只/平方米为宜,鱼鳖或虾鳖混养时,鳖种的放养数量掌握在300只~600只/亩 。
执行养殖标准:按国家和浙江省甲鱼无公害养殖操作规范和生产标准执行 。
把握饲料质量:饲料应选择信誉和质量过硬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 。首先保证饲料新鲜不变质,颗粒大小适宜 。其次是控制调整好投饲量 。每天的投饲量主要根据鳖的摄食情况和天气、温度及水质变化而定 。
做好水质调控:(1)甲鱼池水体要求微碱性,pH值要求7.5-8.0,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 。(2)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透明度25厘米~3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或黄褐色为好 。(3)保持一定的溶氧,鳖虽然主要是以肺呼吸的两栖类爬行动物,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靠辅助呼吸器官吸收水中的氧气,若长期溶氧不足,就有可能引起甲鱼低溶氧综合征,血管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生长削弱,组织受损,对传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增加,养殖中常用充气增氧或适时抛散颗粒氧等方法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同时可有效降低水体中有害气体含量与氧化有机物质 。(4)水质调节和底质改良,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培养水质,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一般可用芽孢杆菌等来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效分解底层有机质和其他有害物质 。(5)注水换水是调节水质的物理方法,频繁换水容易造成甲鱼产生应激反应和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换水应以适当添加水为主,切忌大排大灌,如甲鱼养殖水源存在水质污染隐患时,可多打几口深井,用地下水经消毒处理后供甲鱼养殖用水 。(6)定期检测水质,尤其是水中病菌数量,每天巡塘;其次,保证良好的水源和养殖水质调控,尤其是控制水中病菌的滋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