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高发季不得不防( 二 )


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 。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流行于春、秋季,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 。在24℃时,生活史为4天,15℃时为10天,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胞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周期须30天以上 。
防治方法
治疗此病的药物较多,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 。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于食用鱼,只限用于观赏鱼 。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 。
1.预防措施 。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须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 。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对于池塘、育苗室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 。育苗室用具经常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 。鱼下塘或进入网箱前应进行抽样检查,若发现多子小瓜虫应及时采用上述方法治疗 。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日常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 。
2.治疗周期:小瓜虫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滋养体和掠食体才对药物敏感,而在滋养体的早期、中期和包囊体中幼虫均对药物不敏感 。因此,一种即使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个-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 。最适温度(24℃-26℃)时需隔天1次治疗1周 。评定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在3个疗程之后,根据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丝中有无虫体或虫体是否死亡来判定 。同时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更多的疗程治疗 。
在治疗上,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一种即使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个-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 。
3.注意控制水温和渗透压: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小瓜虫成虫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而在高温时,胞囊内孵出幼虫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囊壁厚度随水温升高而变薄 。所以温度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控制病情的有利因素 。小瓜虫对外界渗透压十分敏感,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一特性 。利用食盐刺激小瓜虫离体之后再杀灭离体小瓜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办法 。
据Buschkiel指出,小瓜虫侵入真皮层会损害血管 。Ptugtelder(1950)证实小瓜虫还可以侵入头部肌肉 。治疗用药不易将虫体杀死,原因是它们已集中到真皮内,被药杀死的仅是自由游泳阶段的虫体 。这种虫体从自由游泳到进入皮肤寄生约需3天时间 。预防方法是将鱼转入大池塘里疏养,可避免病鱼相互接触传染 。
4.治疗方法:
(1)用醋酸铜0.3ppm全池遍洒 。
(2)用2%-3%浓度的食盐水药浴5分钟,有一定疗效 。
(3)以亚甲基蓝全池泼洒,使池水成3ppm浓度,每隔3天-4天洒一次,反复进行3次-4次 。
(4)以硝酸亚汞全池泼洒(只适于观赏鱼),浓度为0.1ppm 。
(5)用辣椒粉和生姜水全池泼洒,浓度分别为2ppm和1ppm 。
(6)国外学者设置特别的水槽,这种水槽壁上有不大的孔,当鱼沿着水槽前进时,这些孔就会喷出细而急的水柱射到鱼身上,将皮肤上的囊包冲走,小瓜虫就从鱼体表面掉下 。
(7)采用改变生态条件的办法,在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引用矿泉水或者工厂排出的干净温水来提高池水温度至26℃-30℃,保持4天-10天,能有效地使小瓜虫从鱼体身上脱落,然后将脱落的虫体用清扫鱼池和换水的方法清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