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屈原姓什么 孔子姓什么屈原姓什么( 二 )


孔子和屈原姓什么 孔子姓什么屈原姓什么


屈原其实也不姓屈
正是因为先秦男子称“氏”而不称“姓”,所以《史记》按后来的姓名习惯称周武王为姬发,称齐桓公为姜小白,就遭到了宋代史学家郑樵的批评 。郑樵在《通志·氏族序》中说: “奈何司马子长、刘知几谓周公为姬旦、文王为姬伯乎? 三代之时无此语也……”
姓氏分开有三个社会作用:别贵贱、明婚姻、固宗法
先秦把姓和氏分开,弄得汉朝以后的人稀里糊涂,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其实主要有三个社会意义 。
第一个意义,别贵贱,区分各个阶层 。
先秦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各个阶级泾渭分明 。孔子一直提倡的“恢复周礼”,其实就是想恢复一个等级身份社会,每个等级的人都安分守己,按照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行事,那这个社会就安定祥和了 。
想维持等级社会秩序,就必须得制造符号,把各个阶级的人明确区别开来,“氏”就是这样一个符号 。就像我们上面说过的一样,因为先秦只有贵族阶级才能享有“氏”,“氏”就成了贵族阶级特有的标志,人人以享有“氏”为荣 。所以,当时最恶毒的一句骂人话,是说人“坠命亡氏”,骂对方把“氏”都混没了,香火不能流传,断子绝孙 。
孔子和屈原姓什么 孔子姓什么屈原姓什么


区分姓氏的意义
第二个,明婚姻,做到优生优育 。
姓氏分开,第二个原因就是要优生优育 。先秦的人就懂优生优育?对,这可不是我在这瞎说,都是有证据的 。
比如,《礼记·大传》就说: “(同姓)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意思只要是同姓,不论远近亲疏,即使相隔百代,均不准通婚 。
为什么同姓不可通婚呢? 《左传》中郑人叔詹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语》曰: “同姓不婚,惧不殖生 。”意思是同姓通婚(近亲结婚)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弊病 。
正是因为同姓不婚,后来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姬孟为妻,就被孔子认为“非礼也”,因为鲁国也是姬姓国,鲁昭公叫姬裯 。
同姓不可以通婚,但同氏异姓是可以通婚的 。比如,当时齐国栾氏姓姜,晋国栾氏姓姬,两族就可互相通婚 。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对周代“同姓不婚”有很高的评价:“为什么中华民族发展得这么好,成为世界上优秀民族?这和我们古礼同姓不结婚的制度很有关系 。以现代优生学的观点来看,这是古代了不起的好制度 。同姓结婚,只要三代以后,人种就完了 。往往有表兄妹结婚,生下来的孩子脑子非常笨,乃至变成白痴,这是血统问题 。讲礼制问题,更不可以 。所以我们现代的风气,通常同姓结婚,要出了五服以外 。”
第三个,固宗法,巩固宗法制的国家政权 。
分姓氏的第三个原因,是为了巩固宗法制度 。这个原因,是基于“同姓不婚”这个基础上的一个延伸 。
我们上面提过,同“姓”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可以通过血缘关系维系诸侯之间的良好互动(当然后来同姓诸侯之间也互相攻伐,不过这是后话),而不同姓之间呢?那最好也建立一种亲密关系,比如通婚,这是“同姓不婚”的另外一个意义 。
孔子和屈原姓什么 孔子姓什么屈原姓什么


都是亲戚,你们好意思打架吗
比如,春秋时姬姓的周王室,还有鲁、晋等姬姓封国,一直与姜姓的齐国保持着世代通婚的传统 。
这样,诸侯国之间,同姓是兄弟叔侄关系,异性是表兄舅甥关系,你们好意思在战场上打架么?因为彼此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整个国家都用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关系链接起来,就形成一个稳定的封建统治网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