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 二 )


虽然现在能够在几个节点之间相互通信,但是节点的数量只有四个,还是比较少 。而且当时阿帕网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不能互相通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PPA又启动了新的研究项目,设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进行互联 。
早期的ARPANET采用的是一种名为NCP的网络协议,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多节点接入和用户对网络需求的提高,NCP协议已经不能充分支持ARPANET的发展需求 。而且NCP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就是它只能用于相同的操作系统环境中,这也就是说,Windows用户不能和MacOS用户以及Android用户进行通信 。
所以,ARPANET急需一种新的协议来替换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的NCP协议,这个任务的重担交给了RobertE.Kahn和VintonG.Cerf,这两位大神的理论放到现在,都是空前绝后的,那么这俩老教授到底干了什么事儿呢?我只轻描淡写的讲一句:他们提出了新的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 。这是计算机网络两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很多人把RobertE.Kahn和VintonG.Cerf称为互联网之父 。1974年,这俩人在IEE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分组交换的网络通信协议》的论文,正式提出TCP/IP,用以实现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互联 。
虽然我们认为TCP/IP协议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不被人们看好,而且TCP/IP的四层模型相比于ISO提出的七层模型来说,也显得比较简陋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时间的不断改进,TCP/IP协议终于完成了基础架构的搭建 。终于在1983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决定淘汰NCP协议,取而代之的是使用TCP/IP协议 。从论文到发表,再到采纳,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 。1985年,TCP/IP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 。之后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都逐渐支持TCP/IP,这个协议成为主流 。
80年代初期,ARPANET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没有获得美国联邦机构合同的学校却不能使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开始着手建立给大学生使用的计算机科学网(CSNet) 。CSNet是在其他基础网络之上加的协议层,它使用其他网络提供的通信能力,在用户角度下它也是一个独立的网络 。CSNet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换都经过一台中继器进行 。
1986年NSF投资分别在五所大学建立了超级计算机中心,并形成了NSFNET,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人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 。
不仅仅只有学校的加入,许多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也加入进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 。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 。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
Internet是一系列全球信息的汇总,它由无数个子网组成,每个子网中都有若干台计算机 。
进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子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 。NSFNET连接全美上千万台计算机,拥有几千万用户,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员网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拓展和扩散,美国以外的网络也逐渐接入NSFNET主干或其子网 。
1993年是因特网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Internet完成了到目前为止所有最重要的技术创新,WWW-万维网和浏览器的应用使因特网上有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人们在Internet上所看到的内容不仅只是文字,而且有了图片、声音和动画、甚至还有了电影 。因特网演变成了一个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片等多种媒体交相辉映的新世界,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全世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