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退热贴贴的位置图 宝宝退热贴

【患者提问】我儿子今年五岁了,最近出现反复发烧的情况 。发了烧打点滴退烧了,但是第二天又起烧了 。这样持续一个星期了,我都不知怎么办才好,请问中医有办法吗?

宝宝退热贴贴的位置图 宝宝退热贴


宝宝退热贴(宝宝退热贴贴的位置图)
【医生回答】小孩反复发烧关键要找准病因 。病因找出来,其治疗是相当快的,我们来看下面一则医案:小儿患者,四岁 。发热39左右,连续一周,用西药美林和消炎药,前两天还能退烧,以后就不管用了,输水也不起作用,四肢发凉,每天白天高烧不退,吃得少,大便软,医生说是扁桃体发炎引起的 。当时诊见患者舌红,舌根部苔黄腻,眼眶部偏黑,扁桃体稍肿大,脐周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形体偏瘦 。辩证为脾虚气滞络瘀夹腑实症,治以温阳益脾,缓急止痛,导滞泻实 。给以如下药方:柴胡、黄芩、生姜、法半夏、党参、大枣、炙甘草、桂枝、白芍、连翘、生大黄、乌梅、白芥子等 。五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结果患儿服两付药烧减轻了,三付药高烧痊愈 。
导滞泻实,又名"消食化滞",中医消法之一 。运用具有消除食滞的药物为主组方,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治法,又称消食化滞、消导法,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之症 。
常采用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莱菔子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在具体使用消法时,不仅要辨别虚实,还需辨清寒热 。积滞郁而化热,则宜消而兼清法;积滞而兼寒,则须消而兼以温中;积滞内停,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则宜同攻下法结合 。临床上具体运用消食导滞法时,须内有积滞,外无表证方可使用 。
消食导滞药用配伍
配行气药
饮食过多,运化不及,以致食物停滞,积于胃腑,气机阻滞,出现肚腹胀满之证 。对于这类病证,若只导其积,则胀满滞气不行尽除,积滞亦不能全出;若只行其气,则胀满暂消,随后复胀 。惟消导和行气并用,则既可消导食积,又可行滞气,除胀满 。
配除湿药
脾主运化水湿,若食物停滞中焦,影响脾运化水湿,所以治疗食滞中焦,不仅要选用消导药以消食积,行气药以除胀满,还要配燥湿化浊健脾之品,如苍术、茯苓、半夏之类 。湿去有利于食消和气机通畅则积滞胀满除矣 。
配泻下药
食物积滞之症,轻则以消导取效,重则消导无力,须配伍如大黄、芒硝、牵牛攻下之品,以成推荡之功,逐食物积滞于胃肠道而速排于体外 。
配破瘀消胀药
顽固性食积之证常规常法常药常方,往往难于取效,若能在常用方的基础上,适当配伍消瘀破胀的刘寄奴、三棱、莪术之类药物,以调畅胃肠血脉,破除胀满,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
配清热药
食物停滞,日久生温蕴热,若出现嗳气臭秽,舌苔浊腻且黄,说明内热已起,宜配伍清热药物,如连翘、金银花 。《丹溪心法》中保和丸配连翘即是 。
配清热除湿药
有形之食积阻于中焦,日久化生湿热,而酿成湿热积滞之证,若出现肚腹胀满,赤白泻痢,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说明湿热征象显著 。此时,单消积滞则湿热不得去,只清热除湿则积滞不得除,湿热尚可复生 。惟有消食导滞和清热除湿并举,方可使停滞之积滞得出,已成之湿热得解,则诸证自悉 。故对此类证候,常在消导的基础上配以黄连、黄柏等清热除湿药物,如木香槟榔丸之用黄连、黄柏也 。
配祛寒药
寒邪内侵,或阳虚生寒,阴寒凝滞,阻遏气机,脾阳不运,食积难化,治宜消食导滞配以湿中散寒或助阳散寒之药,如丁香、草果、干姜之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