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我国生猪产业链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 )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但规模化进程正逐步推进 。大型养殖企业逐步摸索适合自身快速扩张的经营和养殖模式,中小散户在较为恶劣的行业环境中缓慢扩张,多数被淘汰 。从现状来看,中国生猪养殖总规模不断扩张,生猪养殖场总数持续上升 。从结构上来看,出栏少于100头的养殖场数量迅速下降,大型养殖场的数量和出栏占比呈稳步上上升的趋势 。
与此同时,中国生猪的产量不断攀升,达到7.2亿头的水平,进入21世纪至今增速为41% 。生猪养殖规模化主要有以下三大驱动因素:(1)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养殖规模化势在必行;(2)监管与补贴进一步的推动养殖行业横向整合;(3)中游屠宰环节的整合,倒逼养殖行业转型 。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养殖规模化势在必行 。上世纪70年代后,我国总人口增幅迅速下行 。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进入21世纪后农村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 。农村人口持续减少,限制了技术不过关,需要大量人力来维持日常运作的散养户和小养殖场的发展,生猪养殖规模化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
补贴与监管进一步推动了养殖行业的横向整合 。第一,近年来国家对规模化养殖场的补贴力度持续增大,除了按规模给予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补贴外,还为规模化养猪场设立的设备、环保、育种、保险和疫苗补贴 。第二,2014年国家相继发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新环保法》,加强了对生猪养殖行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各省级单位也实行了配套办法要求养猪场对废物废水的排放进行治理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法》的施行,推动了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在养殖门槛提升、环保成本上升、市场风险加大的行业背景下,规模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及规模效益会进一步的推动行业横向整合 。
中游屠宰环节的整合,倒逼养殖行业转型 。相对发达国家我国生猪屠宰行业较为分散,但集中程度高于养殖环节,《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的颁布,有利于刺激屠宰企业整合加速,进而促进生猪屠宰行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 。纲要提出,2015年淘汰50%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的生猪屠宰产能,其中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左右 。这无疑为大型企业提高市场份额提供了良机,而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冷链的发展,冷鲜肉市场将不断增长,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将相应提高 。
流通环节: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化程度较低
生猪经过屠宰厂后主要有几种产品形式:白条猪、分割猪肉、副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 。其中白条猪主要流通至经销商、零售市场以及食品加工企业;分割冷冻猪肉主要进入超市销售 。我国生猪屠宰行业的现阶段特征为:(1)产能总量严重过剩,落后产能比重过大,部分定点屠宰企业设备设施简陋,未达到相关标准,屠宰操作规范和检验检疫制度尚未落实;(2)产业集中度偏低,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恶性竞争严重;(3)屠宰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欠缺;屠宰执法在人员、经费、装备和检测能力等方面仍严重不足 。
消费环节:生猪供给减少是大势所趋
影响生猪供给的因素,主要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类指标:(1)短期我们主要参考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指标,且二者正相关性较强 。(1)中期我们主要参考生猪存栏指标和仔猪价格,且二者高度相关;(2)长期我们主要参考生猪存栏量与能繁母猪存栏量,二者高度相关 。
短期:生猪猪源不足,刺激猪价上涨
生猪出栏量下滑,定点企业屠宰量下滑 。2015年3月生猪出栏2.03亿头,同比减少6%,环比减少3.72%,生猪定点企业屠宰量为1658万头,同比减少8.34%,环比减少19%,市场猪源并不充沛,市场供给相对减少 。据草根调研发现,目前屠宰企业不得不上调收购价格,但是本次猪价上行并未带来养殖户补栏量的上升,30%以上的散养户选择退出养殖行业,预计生猪出栏会持续紧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