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论语·为政篇》的第十一章 。一起看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知是什么意思 温故而知新的知是什么意思】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 , 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而且都能熟练地应用 。通略的意思就是 , 如果能够温习旧知识,就能不断地发现和增长新知识 。但这一章的后面还有一句“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却被现代人完全忽略了 , 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去运用 。如果能够去体会“为师”的内涵,那么对“温故而知新”就不会停留于这种简单粗略的理解 , 也许有更深一层、更宽广的内涵让我们去体悟 。
我们先思考一下,作为一个老师,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透过这个特质,我们再去理解什么是“温故而知新” 。《为政篇》通篇在讲“利他”,就是如何去教别人,在“自正”的基础上如何“正他” 。那教别人什么呢?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讲了一段很著名的话:“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虽然大家都在说为师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但究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如果我们仔细考究古之学者的生命情怀,就不难理解 , 古人要传的道是古圣先贤之道,将圣贤和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道统传下来;而道的传承离不开对经典的广泛研阅和领纳,所以要授的业,就是学业 , 传授以“四书”、“五经”等为核心的经典,然后如何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要解的惑,不仅要解生活中遇到的忧愁烦恼,更重要的是要解生命终极困惑 , 人生面临的重大问题 。
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特质,上述“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心”上的功夫,不是传授外在的知识 。现代社会受西方的影响,以探索外部世界、获取外在物质、追求感官快乐为主要特征,所以学校教育都是以灌输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 。有人戏称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都在追求物欲的大环境下开始沦落为普通的技校 。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比成绩,比分数,追求升学率 。其结果必然忽视心灵教育 , 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 。如果老师传给学生只是外在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正如钱穆先生说的“仅成稗贩,何足为师?”这和小商小贩就没有什么区别 , 怎么可以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老师呢?
在《论语·卫灵公》这一篇中,孔子主动去敲问子贡:“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就是“你认为我是一个学了很多又能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不是的 , 在博学中我有一个根本之道始终贯穿着 。”这则对话启发我们,孔子能学的特征不是“博闻强记”,而是 “吾道一以贯之”,即始终有一个“性与天道”贯穿其中 。钱穆先生说:“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 , 记问虽博,非属心得 , 既非能学,即非能教 。”我们闻了很多 , 也记了很多 。但这不是“心得”,表明我们还不能学 。如果我们不能学,也就不能教,不可以为师 。
既然为师的特质都是“心学”,那么作为一个老师要教别人的话,也一定要修炼好自己的内心,自己首先要有所得、有所悟,然后再传递给学生 。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传递”,而不是“灌输”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既然教育的本质是传递 , 那么作为老师你要有东西传递,如果内心没有东西,就只能是“照本宣科” , 只能是“传声筒”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本领我们都不如“人工智能” 。即使你也愿意向学生传授“德性”的内涵,但是如果自己并没有这样的内涵 , 那么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 。眼下很多的政治品德课为什么枯燥而流于形式?因为老师没有内心真实的、有情感的、有感染力的东西传递 。
推荐阅读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什么意思爱情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什么意思
- 你说你说你还是爱我是什么歌名 你说你说你还是爱我是什么歌
- 突发!泉州一商铺火灾现场黑烟滚滚,目击者:现场传出爆炸声
- excel鼠标或者打字时输入光标闪烁怎么解决
- 初学者用烤箱做面包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李清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
- 今年双11 Mini LED电视成为风口,这家中国企业成为主导者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出自哪里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下一句
- 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
- 中南政法大学是985或者211高校吗知乎 中南政法大学是985或者211高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