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得古今异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得( 二 )


体悟“伯牙绝弦”的哲学意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伯牙和子期是相互成就的 。没有子期的善听,伯牙的善鼓没有意义;而没有伯牙的善鼓,子期也就无所谓善听 。伯牙与子期就像矛盾对立的双方,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这就使得《伯牙绝弦》的故事又带有了哲学的意味 。正如《说苑·尊贤》中评论的那样:“非独鼓琴若此也 , 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 , 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
也就是说,对《伯牙绝弦》故事的认识可以推而广之,贤者与君主、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均与之类似 。如果一个人贤良有才德,却没有君主任用他 , 自然尽忠无门,报国无方,他的才能也就隐没不显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唐太宗和魏征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话 。魏征以善谏而闻名,在朝堂上敢于犯颜直谏,大多切中唐太宗的过失;但如果不是碰上善于纳谏的唐太宗 , 也许直谏几次就掉了脑袋,自然也就难以留下善谏的美名 。唐太宗曾经说过:“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 , 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这是对明君与贤臣辩证关系的最好说明 。同样,千里马与伯乐也是如此 。韩愈在《马说》中有过精彩的论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如果千里马混迹于普通马匹中 , 没有伯乐去发现,与普通的马匹一样“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这匹马“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人生短暂,知音难求;唯其难求,方显其珍贵 。伯牙虽最终“终身不复鼓琴”,但遇到心意相通的子期,却是其人生之幸;子期虽早逝,但遇到为其“破琴绝弦”的伯牙,更是其人生之幸 。这善鼓者与善听者一道 , 互相成就 , 留下了《伯牙绝弦》这一千古佳话,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于友谊的珍视 , 深刻诠释着中国人对于友谊的独特认识,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朴素的辩证思维 。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对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副主任,统编语文教科书核心编者)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15日第9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