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是不是与世隔绝 朝鲜人知道自己与世隔绝吗( 四 )


哈代的“海猿理论”问世后,得到了很多人类学家的支持,但也出现了反诘的声音,反诘的理由主要包括:①海猿在海洋中生活了400万年,并获得了一些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特征,但重返陆地后,为了适应陆地的生活条件 , 也应该丢掉这些不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特征———如不能对体内盐分进行精确的控制等,为什么在重返陆地后的几百万年中这些特征没有丢失?这显然是违反进化规律的;②对于造成的400万年的化石断档,“海猿理论”仍没有给予很好的解释 。因为现在人们在大量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同时,却从来没有找到过海猿的化石 。显然这一理论又陷入了另一个方式的化石断档现象;③根据分子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则得出,人与猿开始分化的时间距今500~400万年,这一点并不支持“海猿理论” 。
鉴于二者难以调和的矛盾 , 于是一种折衷的“海陆双祖先复合理论”又诞生了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祖先,一个是古猿,一个是海猿 。对400万年的化石断档期他们提出的解释是,古猿与海猿在这期间发生了基因重组,于400万年前产生了“南方古猿”,而这种重组发生的时间极短,只用了几代到十几代的时间便完成 , 因而在较长的地质时期没有留下化石 。这个理论看起来既可以说明人类化石进化的断档现象,又能说明人类为何有很多海洋生物的特点 。然而,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及分子学上的支持,并没有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便被搁置一边 。正当争论困扰着人类学家时,从中国传来的研究结果似乎又再次支持了“海猿理论” 。
1999年3月 , 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周民博士提出的理论认为:从鱼类到人类事实上是脊椎动物的进化史,而人类及所有陆地脊椎动物都应隶属于硬壳鱼类,在鱼类向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中,每一个体的发育史都会重演整个进化历史 。例如,婴儿在胚胎发育阶段会有腮裂现象,显示出鱼类的特征 。再如,初生的婴儿在水中会充满了自信 , 他会睁着眼睛在水中潜游,然而一旦踏上陆地 , 并立刻充满了恐惧,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在陆地上行走 。硬壳鱼是如何上岸的?周民博士对这一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绘:由于受到了干旱的威胁,这些鱼类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爬上陆地 , 开始可能还会得到水源,但由于水源的不断枯竭———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提到,地球存在过这样的时期———水中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迫使它们发展成为两栖动物:一边适应全新的陆地环境 , 一边沿习着在水中产卵的老习惯 。之后 , 羊膜被进化出来,硬壳鱼在繁殖上摆脱了对水的依赖,羊膜为胚胎提供了水的环境,蛋壳又保护着受精卵,这标志着陆地爬行动物的形成 。以羊膜长到母体内为标志,爬行动物发展为哺乳动物 。胚胎在母体中更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 同时恒温在哺乳动物上形成,进一步确立了在自然中的竞争优势 。大约在1400~80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直系物种同时向三个方向进化,逐渐进化成大猩猩、黑猩猩和人 。而人与大猩猩的生物基因上最接近 。周民的理论备受学界的关注 。因为在现代脊椎动物中,硬壳鱼类有5万多种,几乎占全部海洋物种的98%以上,而以鲨鱼为代表的软骨鱼类总计只有700多种,因而软骨鱼类进化的机率和选择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
大英博物馆古脊椎动物学权威学家阿尔伯格博士对此评论说:周民所展示的原始硬骨鱼具有意想不到的特征组合,它将迫使人类重新思考脊椎动物的进化史 。然而,尽管周民的理论再一次显示了人类与海洋的亲密关系 , 但它仍没能合理说明古猿在进化过程中的化石断档现象,而只是对“海猿理论”极为精细的发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