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由来故事 甲骨文的由来( 二 )


顾万发的观点正是来源于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 。在郑州西北郊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陶器中,以书写有朱书文字的陶缸最具代表性 。这种用朱砂作颜料书写的文字数量虽然不多,但多数文字保存完好,字迹较清晰 。
主持过郑州小双桥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宋国定教授认为,在陶器上书写所用的颜料使用了朱砂并可能掺入了黏合剂,质量较高 , 同时从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字体结构 , 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字的使用已经比较成熟 。
他说:“从字形、笔画、结构及表现手法分析,朱书文字是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商代文字,尽管象形文字较多,但与殷墟甲骨文存在着明显的承袭关系 。同时,小双桥朱书文字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 以单体字为主,少见多字组合而成的词组或句子 。由于这种缸类陶礼器仅发现于祭祀区的地层和遗迹中,也说明这种现象尚未推行到民间 。”
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测年数据,郑州小双桥遗址的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1435年-前1412年 。而安阳殷墟的时间跨度,大致为自公元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盘庚迁都至殷 , 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 。文字的成熟程度与年代的先后之间显然存在着某种关联 。
再一比较 , 问题又来了: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 , 为何郑州商城没有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发现呢?顾万发推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依然沉寂在郑州这片土地之下等待着后人发现,一种是随当时的商代王室迁徙时携带走了 。
除了时间的长度,在空间的广度上 , 考古人员也带来了新惊喜 。2003年,在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也发现了有文字的甲片 。这次商代卜辞的发现,被认为是甲骨文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发现 。
种种实证摆在面前,可以说,殷墟甲骨文之前 , 经历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
“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已有“原始文字”?
沿着时间的长河,从商代晚期殷墟“码头”出发,经过商代早中期的郑州商城,继续上溯,我们将走进“最早的中国”——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
二里头文化或夏代有没有文字?这是学术界探讨已久的问题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即认为,我国在夏代初年就有文字了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根据目前的资料 , 认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有了表达一定思想意识的语言符号,可以称之为“原始文字” 。
杜金鹏发现,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一些古器物的象形字,其中有的显然是当时流行器物的象形字 , 有的则在当时找不到相应的器物 。
他注意到,商代甲骨文中有的“爵”字,所摹形制的爵,显然应是二里头文化或至迟是二里岗期商文化的爵,而在商代晚期已不可见 。也就是说,这个“爵”字很可能是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创造出来了 , 一直延续到了商代晚期 。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有其他的古器物的象形字,应该是摹仿了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期商文化的有关器物,极可能是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产生的文字 。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过许多“刻画符号”,这些符号,一般见于大口尊和卷沿盆的口沿上,系陶器烧成后在使用的时候,用锐器刻成的 。在许多器物上,反复刻画的刀痕非常清楚 。
在杜金鹏看来 , 说它们是装饰性的符号,显然不妥 。考虑到这些符号所在的器物种类与 位置,推测其中有的符号是用来做标记,大概这些陶器常在公共场合使用,做了标记可互相区分 。但是,这些符号中有的确实应该就是早期文字,分别表述数字、植物、器具、自然景象 。一些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和相似的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