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陕西商县紫荆遗址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陶文,说明当时的文字也在较大的范围内通行 。
那为何二里头文化,至今尚未发现可以确认的成篇文字?杜金鹏揣测其缘由,一是当时能认识、掌握文字的人很少,王室典册又埋藏在特定地点,很难发现;二是受文字载体质料及埋藏环境的限制 。
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就曾指出:“卜辞中的殷代文字,是流传下来最古的文字 。在它以前的文字是有的,但还没有发现像卜辞那样完善的 。武丁卜辞中的文字代表了定型了的汉字的初期,并不是中国最古的文字 。在它以前,应该至少还有五百年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说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已经开始有文字了 。”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夏商周年表》,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 。
早在商代就有了毛笔、竹简?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字载体和书写工具 。如果你来到殷墟博物馆,在甲骨文展示区域 , 或许会对一件特别的文物产生兴趣:朱书玉戈 。
这是一件白色的兵戈形玉器,但上面竟然隐约可见几个淡红色的文字 。据专家解读,玉戈上的字表达的意思是,某人在兆地抓了一人,进而献俘或献器于上级 。
不过 , 让你兴趣盎然的很可能不是文字的内容,而是文字的载体和书写的工具 。因为讲解员的一席话,可能会打破你的固有认知:这件文物说明,商代文字已经非常成熟,甲骨文并不是商代文字的全部 , 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其他场合使用文字比甲骨文要丰富得多 。
玉戈上的字呈红色 , 说明它是用笔蘸着朱砂,先写上去然后再刻的,写字的笔很有可能就是毛笔 。
毛笔?你没有听错,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打头的毛笔,尽管目前发现的最早实物 , 是出土于长沙市左家公山的一座战国楚墓,但更早的使用,或许能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甚至更早 。
古文字学家王蕴智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采访人员,商代及更早之前的文明阶段 , 就已经使用毛笔了 。在殷墟发现的甲骨上,还有少数用朱砂写成但还未刻的文字 。顾万发也表示,郑州商城出土的朱砂文陶器,便是用毛笔类的工具写上去的 。
而在对殷商甲骨文书写方式的研究中,学界还产生了“先书而刻”“不书而刻”“小字不书而刻,大字先书后刻”等不同观点的讨论 。
其实也不必感到惊讶,早在史前时期,从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上面的花纹、符号,都必须用软的毛笔才能画成 。
更为吸引人的观点是,是否商代就有了竹简?
王国维早在《简牍检署考》中 , 就说过:“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 。”时隔近百年,他发出的问号,依然难有一锤定音的回答 。
对于商代是否已有竹简,学界声音并不统一 。其中就有专家认为,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在当时,写简牍或许比刻甲骨文更频繁 。
《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古文字学家王蕴智举例说,甲骨文中就有“典”和“册”字,是简牍的象形 , 如穿起来的竹简,“在殷墟时应该也有写在竹简上 , 但由于竹简竹木容易腐烂,年代久远保存困难,所以不容易有实物发现,而写在甲骨上的保留了下来”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还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也就是日常使用的简便字体 。
但无论如何,将文字书写于甲骨之上 , 是历史之幸 。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在《夏文化研究论集》序中有过这样的表述:“甲骨文能被发现,是由于殷商时人们有用龟甲兽骨占卜的习俗,并且有在所用甲骨上契刻卜辞的行为 。对于殷商这样的文化来说,这种习俗行为实在是特例,并没有出现的必然性 。可以设想,当时用其他材料来占卜,或者占卜后把卜辞记在竹木质的典册上,那么卜辞便不会保存下来 。我们知道商代是有竹简的 , 但简的实物迄今未能发现 。夏代的情形也许正是这样,尽管有文字,却没有多少能传留至今 。”
推荐阅读
- 中国的母亲节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的母亲节的由来
- 怎么去除蒜味的口气
- 中元节的节日饮食
- 15580a是多少斤的人穿
- 黏土和陶土的区别
- 马卡龙什么材料做的
- 植物奶油和动物奶油抹面的区别
- 卷寿司用的竹帘在哪买
- 披荆斩棘的哥哥成团名单排名 披荆斩棘的哥哥成团名单
- 苏州综合医院排名前十的是 苏州医院排名前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