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f什么意思( 八 )


重新回想此前已经提及的说法,NTF 的基本特性有二:其一使它试图利用“数量” 的逻辑法去模拟 “性质” 的存在;其二则是区块链体本身的特性,一种绝对精、唯一的记忆力 。
正是两种性质的结合赋予了不同 NFT 额外的价值:一张现实世界中存在(或可能存在)无数复制品的图片(或任何数码文件)可以在区块链上获得唯一性,从而得以摇身一变成为“真品” 。
然而必须意识到,这种赋予价值的过程并不是只能依靠区块链加以实现 。如果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人去阅读中本聪开创性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也就是比特币的白皮书),那他们就会发现如下段落:
“本提案从时间戳服务器切入 。时间戳服务器取得待签署账目区块的哈希值(hash值,通过一定的算法将一段较长的数据映射为较短小的数据 , 这段小数据就是大数据的哈希值),并将此哈希值在网络中广播,就像在报纸或 Usenet 上发布一样 。“
按照中本聪的设想,比特币最核心的公共性完全不需要通过技术意义上的区块链实现 , 只要保有一样的加密学逻辑,所有的过程通过报纸或 Usenet 一样可以部分完成 。这就类似于所有人定期向当地的报纸发送自己的账单,并用某种方式交叉检验各自账目的真实性,这样这份报纸就成为公共账簿 。
我们可以把这一逻辑向前再推进一些,在 NFT 的场景中,如果说区块链的作用是为艺术作品提供真实性和唯一性的保障,那么这种保障其实完全可以脱离区块链发生:一位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在 《纽约时报》上发表公告宣称自己对作品的占有,或是拍卖者通过艺术机构的鉴定证明藏品的真实性 。
在此意义上,从不存在一种真正的“加密” 艺术,因为将一件作品制成 NFT 放到 Open Sea 或其他平台售卖,在本质上等同于将它发到报刊上公开寻求卖家,区别仅在于 Open Sea 上会有更多买家 , 购买会更方便 , 产权更清晰,艺术品的流动性会更好,或许在艺术家还未大量涌入的时期,会更有利于部分艺术家的发展 。
利用这种视角回顾当下的讨论,我们会发现 , 绝大部分评论家、研究者、投资人或爱好者都忽略或有意混淆了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密艺术或 NFT 给艺术市场/收藏/销售带来了什么;其二是它们给艺术创作/创新带来了什么 。
的确 , 我们看到大量人宣称 NFT 让作为艺术家的他/她们自己有办法自力更生,迈向更长远的艺术道路 , 也不用受到学院或传统艺术体制的限制 。可这种美好的叙事只可能存在于 NFT 市场发展的早期,残酷的现实是,在这个尚不成熟却又过度成熟的市场中,绝大部分人并不是为了艺术或趣味而购买 NFT,相对的,他/她们将画廊里的每一幅藏品都当作一种投资,其愿景在于让巨鲸或是未来新进场的投资者接盘 。
如此环境下,与其说 NFT 可能带来艺术家或设计师的民主,毋宁说它只是一种销售策略上的变化,它的确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进入收藏领域,然而它并不一定能激发艺术创作的力量 。

ntf什么意思


艺术史家 W.J.T. 米切尔(W.J.T. Mitchell)在《图片何求》(What do pictures want?)中用大段文本描述了一张图片的欲望:“图片想要值很多钱;它们希望被称赞为美丽;它们希望被许多情人崇拜 。但最重要的是,它们想要某种对观看者的掌控 。简而言之 , 绘画所渴望的是与观看者交换位置,在所谓的‘美杜莎效应’(Medusa effect)中刺穿或麻痹观看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