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 指的是比起旁观者 , 当事人往往无法洞悉事物的全貌 , 从而无法做出明智的抉择 。苏轼的名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此意 。不过,古人的智慧似乎只是停留在日常经验以及哲学思辨,缺乏相应的科学实证依据 。近些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伊戈·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团队率先从生理、行为层面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
其实,西方人同样也意识到了旁观者视角的重要性,著名的所罗门王便是一个例子 。他是犹太王国的第三位领袖,因其明智的判断而闻名于世,他经常被描绘成智慧的典范 , 人们四处寻求他的忠告 。然而,当他为自己做出重要决定时,便缺乏了洞察力,例如私吞国库财产、滥用手中的权力,这些错误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的王国灭亡 。格罗斯曼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所罗门悖论”(Solomon’s Paradox),并做了一系列实验,为其提供了科学心理学的依据 。首先,他们找到两组实验参与者,要求其中一组思考关于自己的问题(想象一下,你的伴侣对你不忠,并且与你最好的朋友发生了越轨行为),一组思考他人的问题(想象一下 , 你的朋友的伴侣对他(她)不忠,并且与他(她)的好朋友发生了越轨行为),然后请他们思考接下来事情会如何发展、为什么会这么发展、自己/朋友该做些什么等问题 。随后 , 研究者把两组实验参与者的回答转录成文字进行编码,并测评了参与者的智慧水平 。他们将智慧分为如下四个维度:认知谦逊性,即对自己知识局限的认知;寻求妥协,即寻求与伴侣的和解;视角采择 , 即考虑当他人遇到这个问题该如何思考;认知灵活性,即寻求多种不同质的解决方案 。结果发现,实验参与者在思考他人的问题时,比在思考自己的问题时体现出了更高的智慧水平 。
但“所罗门悖论”并非无法破解 。格罗斯曼等人又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 他们创新性地将密歇根大学伊森·克罗斯(Ethan Kross)等人关于 “自我抽离”(self-distance)的研究应用其中 。自我抽离,即个体能够超越自我中心,将自己视为“客体”(object),增强“适应性反省”(adaptive self-reflection) , 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自身问题 。与之相对应的是“自我沉浸”(self-immersed),即从自我中心的视角看待自身问题 。实验结果发现,比起自我沉浸视角,当实验参与者以自我抽离的视角思考自身问题时(比如指导他们:当“张三”面对我目前所处的困境 , 他会怎么想?)体现出了更高的智慧水平 。后来,格罗斯曼等人又对以上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检验,进一步增强了实验结果的稳健性 。
破解“所罗门悖论”的解释有多种 。一种说法是自我抽离视角改变了个体对情境的感知 , 在头脑中重塑了个体主观建构的情境,这显著地减弱了自我—他人不对称性(self-other asymmetry),从而促进了个体的智慧水平 。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双重加工理论”(the dual-process theory,DPT)认为,人的思考过程大致可分为系统1与系统2 , 也有学者称为热系统(hot-system)和冷系统(cool-system),系统1或热系统是快速的、直觉的、启发式的,不需要占用过多的认知资源;而系统2或冷系统则是缓慢的、反思的、系统的,需要占用大量的认知资源 。当个体以一种自我抽离的视角或旁观者视角看待自身面临的冲突情境时 , 则更多地激活系统2,从而更理性、更周全地思考问题 。此外,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认为 , 自我抽离视角增大了个体与经验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引发了更多细节性的认知加工,从而更冷静地思考冲突情境 , 不容易受情绪的干扰 。
推荐阅读
- 与地税局争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是什么
- 梦见汽车碰坏了 梦见汽车碰坏了什么预兆
- 可乐饼为什么要叫可乐饼 可乐饼为什么叫可乐饼
- 蝙蝠白天躲在什么地方好 蝙蝠白天躲在什么地方
- 女生给你发枯木逢春是什么意思
- 沧州港澳通行证办理照片要求是什么?
- 油的性质是什么? 油的性质是什么
- 太空有什么 太空有什么美丽的景色
- 火山爆发导致气温降低什么原因
- 怎么改掉8岁孩子歪头的坏习惯,儿童老是歪头有什么方法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