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主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

王勃的这首诗脍炙人口 。特别是颈联,只要是中国人,基本上都能顺口背出来 。像这种大流行又确实高妙的诗其实赏析很多,我们必须找准自己的欣赏角度 , 加上分析出来对人有帮助,才不是废话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主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


仔细看这首五律,发现挺奇特 。这首诗使用了很多五律中特有的技法 。
我们知道王勃在676年,27岁上就死了 。那一年,杜审言(杜甫爷爷)29岁 。沈佺期只有20来岁 。宋之问20岁 , 还和刘希夷一边在桃林饮酒,一边偷偷记下了大侄儿的《代悲白头翁》,后来说是自己写的 , 造成唐诗上的一桩疑案 。也就是说,王勃死的那年,格律体的三大创始人都还都是小哥,也许诗名少年早成,但是整理创造格律体的规制应该还要二三十年之后 。
而王勃的这首诗不但平仄严整,还包含了律诗的变格,对仗变体 。可以作为格律体的标准例子来研究,这也侧面说明了初唐四杰不但在诗风上对齐梁体进行了改革,也影响了宫廷诗人在对格律体的创造 。我们具体来看:
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先看这首出于格律体之前的“五律”的格律 。“秦 , 津,人,邻,巾”韵脚没问题不用多讲 , 看平仄 。“城阙辅三秦”,仄起押韵的格式:“仄仄仄平平”,根据格律体“对”,“粘”的规则(不清楚的关注看其他回答,有解释),得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整首诗对应下来,是合律的,唯一有些不同就是倒数第二句:“无为在歧路”,平仄关系是:“平平仄平仄” 。其实这不是出律,这是一种变格 。这种变格极其常见 , 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也是这一类型变格,这个在前一篇的答题中提到过 。变格,这是这首诗格律中的第一个奇特之处 。
我们也知道律诗的第二个标准就是除了平仄不能出错之外,颌联和颈联都要求对仗 。到了后期要求没那么严了 , 颈联也是必须对仗的 。这首诗的颌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是不对仗的 , 可是王勃是格律体产生前后的人?。?他的五律不该颌联不对仗的 。这就是这首格律诗的第二个奇特之处,首联“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对仗的,因为第一联对仗,第二联就不用对仗了 , 这种格式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来了,所以叫“偷春对” 。
第三个奇特之处还是在首联 , 倒装,这也是很多古诗使用的手法,并非语病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其实是三秦辅城阙,五津望风烟 。明白了这种写法之后再去读别的倒装古诗,豁然开朗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主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


“旧时三秦之地 , 拱卫着长安城高大的城垣宫阙,我们在这里遥望蜀中的风烟,苍茫千里,尘飞蔽眼 。就在这儿握手相别了,心中也不必太过悲伤,毕竟天下为公,去哪儿都是革命的螺丝钉 。四海之内,知己相念 , 便是远隔天涯,心意相通如比邻而居 。咱们不要在这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孩一样哭哭啼啼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主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其中也有不少用典,但是就算不知出处 , 也毫不影响这首诗的理解 。全诗格律优美,意境旷达,毫无离别的悲怆之气 , 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