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二 )


而兰花作为画中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唐朝的韩愈就曾写《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用来歌颂兰花的品性 。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前有宋代周敦颐独爱莲花 , 而郑板桥则钟情兰花,他有许多画作皆以兰花为题 。
在他笔下的兰花有的是莹莹孑立,形影相吊,但却让人更觉兰花的傲然之色,有的是与荆棘为伴,象征着君子与小人共处的社会局面 。
无小人不能成君子,君子亦能容小人,如此虚怀若谷的豁达之情,通过兰花被郑板桥所展现出来 。
而除了石与兰花 , 郑板桥最出名的当属他笔下的竹子 。
他笔下的竹子多而不乱,少而不疏,尽显挺拔不屈之感,他自己总结出一套画竹子的方法 , 正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竹成境的技法 。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竹子也在他的笔下被寄予了特殊的情感 。
从他所画之物可以看出,郑板桥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不惧贫困,自始至终都要坚守本性 。
而郑板桥被称为“诗书画”三绝,书与画都做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就轮到郑板桥的诗作了 。
02 “数字诗”《咏雪》与古今许多文人一样,郑板桥早年间同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三十岁时,郑板桥父亲去世,为谋生计他只能去往扬州以卖画为生 。
但文人墨客与常人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即便身处的环境恶劣,他们仍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境 。
在初到扬州后,郑板桥居住在焦山别峰庵,在那里结识了马曰琯马曰璐二人 。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马曰琯与他弟弟马曰璐同为清代著名的盐商,被人合称“扬州二马” , 兄弟二人都好结交文人雅士,所居住的小玲珑山馆更是藏书甚富,各种藏书七百余种,为全国之冠 。
郑板桥与兄弟二人相见恨晚,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有一日,正值隆冬腊月 , 扬州城大雪纷飞,寒风凛冽 。
风雪天气自然无人买画,于是闲来无事的郑板桥便欲前往小玲珑山馆拜访老友 。
就在他顶风冒雪前进的路上,忽然看见几名书生打扮的年轻人立于雪中,几人看着皑皑白雪吟诗作对,一股文人气质油然而生 。
文人总是有这般雅兴,大雪天也要站在雪中风雅一番,郑板桥也心生好奇,有意地放缓了脚步,想要听清几人所作的诗词如何,而几名书生自然也看见了他 。
当时,郑板桥以卖画为生 , 本就贫困,衣着更是破烂,灰麻布的破旧衣服让书生们还当他是山中务农的村夫 。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于是几人有心戏弄于他,便叫住了郑板桥 。
书生开口道:既然有缘相逢,何不也作诗一首 , 让大家来品鉴一番 。
面对书生的故意刁难,郑板桥也完全没有在意,他略一思索便吟出了这首《咏雪》 。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
吟诗结束,郑板桥也不再理会众人 , 自顾自地向着远方走去了,只留下了不明所以的书生们思索着他所留下的诗 。
前半阙听起来,属实是平俗不堪,甚至就如同街角巷尾小孩口中的打油诗 。
但到了下半阕却文风一转,结尾一句点睛之笔却让原本普通的诗句变得生动了起来,众人这才后知后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