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字底下一个口读什么 帝下面一个口怎么读( 二 )


再次,殷代文字构形也体现出一些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如通假字的装饰性部首和笔画 。当前学院派古文字学界通行的是上面提到的三书说,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林沄都使用这一理论,此外黄天树提出的二书说,是将三书中的表音、形声合并为有声字 。汉语里存在大量通假现象,就是林沄说的以形记音或借形记音 。殷代古文字在使用通假字时,为了和其本义本字相区别 , 往往会给它加上一个装饰性的笔画,如横画 , 或部首 。于省吾曾提出过“附划因声指事字”,讲的其实就是这个现象,如他指出千百万的千 , 是用人字假借,下面附划一横;百是用白字假借,上面附划一横 。这种给假借字添加附笔的方式 , 还保留在现代汉字里 , 如殷代“辛”“辰”等文字 , 最上面有时附加一个短横,作用是表示此字用作假借义,附笔以示区别 。又如“未”字本就是木头的木字 , 假借后在原先上面表示树枝的两斜笔下面,复又添加了两斜笔,以示和本字区别,就形成今天楷书里未字一短一长两小横 。类似例子,还可以找到一些 。过去学者对此类附笔 , 未有足够留意,其实这是与汉语文字思维有关的一个大问题,值得继续研究 。
殷代语言文字中,还有给假借字添加附加部首的现象,也反映了传统思维的某些特点 。最常见的是给假借字加一个口旁,表示与本字本义相区别 , 如广泛使用的虚词“唯”,其本义是表示鸟的“隹” , 假借为语气词时,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直接写作隹,另有一些附加了口旁写作唯 , 后者沿用到今天 。再如表示王朝名称的商周两个字,也都是假借其音 , 在殷代甲骨文、金文中,既可写作附加口旁的字形,也可直接写成不带口的本字 。典型例子还可以举出高下的高,其本字是京,京也引申有高之义,但在强调其假借义时可再加一个口旁,并沿用至今 。古文字学者常讲,加口不加口无别 , 实际上究其本质,就是附加一个常见部首口 , 来突出和强调假借字,并和其本义相区别 。当然,最初假借字的这个口旁是可加可不加的,但随着后世文字的发展 , 附加口旁已是大势所趋 。有的字如来去之去,字形是大字下面附加口旁,是否也表示假借,则需要再加研究 。除了附加口旁 , 假借字也有附加“又”旁的情况,如虘假借为叹词会写成“见图1”,祖先的祖字有时也添加又旁 。又本义是手,和口一样 , 都是人的重要器官,在殷周文字的各个部首中也较常见,选择它们来作为假借字的附加构件,并非偶然 。
(作者:刘源,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帝字底下一个口读什么 帝下面一个口怎么读】来源: 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