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钱怎么转到qq 微信的钱怎么转到qq钱包( 二 )


例如 , 国内著名的IT刊物《互联网天地》曾在2006年发表过一篇题为《Web 3.0时代来临》的文章,文中就将“主动性”(Initiative)、“数字最大化”(max-Digitalization),以及“多维化”(Multi-dimension)作为了Web 3.0的主要特征 。
根据这个定义,Web 3.0的网络将可以主动提取用户的信息,并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 。与此同时,网络内容的呈现将从以文本、图片为主转为多媒体化 。
又如,在2008年,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旗下的《计算机》(Computer)杂志曾经发表了一篇关于Web 3.0的文章 。这篇文章认为,Web 3.0应该是所谓的“语义网”(Semantic Web),这个网络上连接的每一部电脑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 , 而且还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
这样,计算机就能利用自己的智能软件,从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人们则可以从繁重的网络信息搜索中解放出来 。
再如,谷歌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也提出过一个Web 3.0的概念 。在他的眼中 , Web 3.0是指众多应用的集合 。这些应用程序都相对较小、其数据以云形式存储,运行速度快、可定制性强 , 并且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 。
十多年之后,当我们再次回顾以上关于Web 3.0的畅想,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互联网的发展 。所谓的“主动性”、“数字最大化”,以及“多维化”等特征,已经在后来的网络中得到了体现 。
而语义网技术,也已经被应用到了实践当中 。至于施密特所畅想的Web 3.0 , 那不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十分熟悉的云计算吗?但尽管如此,上面的任何一种关于Web 3.0的描述都没有得到人们的公认 。在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纷纷归于沉寂 。
二、被重新定义的Web 3.0现在最流行的关于Web 3.0的阐述,来自于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加文·伍德(Gavin Wood) 。这个版本的Web 3.0概念从其提出开始,就带有着对传统的中心化网络的一种革命态度 。
在其2014年的文章《我们为什么需要 Web 3.0?》中,伍德对Web 3.0给出了这样的定义:“Web 3.0是一组兼容的协议……这些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强大且可验证的保证,即他们所接收的信息、他们提供的信息、他们所支付的信息以及他们收到的信息 。
通过授权用户在低门槛的市场中为自己行动,我们可以确保审查和垄断机会的降低 。”
这是什么意思呢?通俗来说 , 就是在Web 3.0的条件下,用户可以更好地拥有和掌控自己所创造和拥有的内容,无须借助其他中介 。
我们知道,在Web 2.0的条件下 , 人们已经可以自由地创造各种内容 。但是 , 人们在创造这些内容,以及对这些内容进行操作时,必须依赖于某个平台或中介,因而很难直接对这些被创造的内容进行掌控 。
举例来说,人们可以在博客上发表各种内容,但是一旦这些内容被创造了出来 , 用户就很难对其进行掌控了 。他很难去禁止别人复制这些内容,也很难用这些内容来盈利(除非博客平台本身提供了打赏等盈利渠道) 。
不仅如此,只要平台愿意,完全可以删除这些用户创造的内容,而用户则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
很显然 , 这样的设计会对网络的发展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用户缺乏对自身创造的内容的掌控,因而其参与有效内容提供的积极性就不会太高,这会严重限制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内容提供都依赖于平台 , 因而少数大型平台就会掌握巨大的力量,最终导致平台垄断问题的产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