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宗 相宗是什么意思( 三 )


从哲学思想方面看 , 儒佛道思想的冲突斗争是最激烈的,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也是很明显的 。唐代各佛教宗派,除唯识法相宗外,其它各宗派没有不吸收和融合儒家思想的 。
禅宗是中国特创的佛教,它舍弃了佛教理论中大量的繁琐论证,而以佛教中一些最基本精神,来讨论和解决儒家最关心的心性问题,在沟通儒佛方面,大开方便法门 。之后,华严宗大师澄观 , 博习儒典,在其著作中,以儒释佛,随处可见 。至其弟子宗密,融通儒佛的工作更为深入 。他所著的《华严原人论》,把儒家、道家、佛教合在一起判别其优劣高下 , 这是以前佛教各宗派的判教中所没有的 。而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此书中考察了历来儒佛诸家论心性的理论 , 并加以会通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其说对宋明理学有重要的影响 。又如,天台宗中兴大师湛然 , 出家前即有深厚的儒学根柢 。他提出的“无情有性”说 , 可说是综合儒佛思想的创见 。而反过来,又分别给予佛教的“佛性”论和宋明理学家“天地万物一体”的理论以极大的影响 。此外,如宋代名僧契嵩(著有《辅教编》等)、智圆(自号“中庸子”,著有《闲居编》)、明代高僧德清(著有《大学中庸直指》、《观老庄影响论》等)、智旭(著有《四书藕益解》、《周易禅解》等),在提倡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方面,都有较大影响 。

下面我们将看重分析一下宋明理学与佛道,特别是佛学的关系问题 。宋明理学的萌发,可推求于唐人的韩愈、李翱 。韩愈虽严厉辟佛,然他那推尊儒家,标举道统,实有契于佛教判教之法 。而李翱则暗引佛教之“性”义 , 著《复性书》三篇,以诠释孔孟之性论,从而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天事性命之学 。同样,宋明理学家虽然也竭力排斥佛老,而在其思想中无不渗透着佛老之说 。
被奉为理学开山祖的周敦颐,他的主要著作《太极图》,实源自道教练气化神的“太极先天图” 。而他的著名散文《爱莲说》 , 盛赞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本洁之性 , 以及他在《通书》中大力提倡的“主静”说等,都十分明显地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 。程颐作《明道先生行状》中说,程颢“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 。”其实,程颐自己也同样如此 。程朱理学所着重发挥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和“理一分殊”等思想 , 就与佛教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者语本唐澄观的《华严经疏》 。关于后者 , 程颐在归纳佛教华严“四法界”理论时说:“只为释氏要周遮 , 一言以蔽之,不过回万理归于一理 。”并且明确表示,释氏此说“亦未得道他不是” 。朱熹则最喜欢用佛教“月印万川”的譬喻来说明“理一分殊”的道理 。他说:“这是那释氏也窥见的这些道理 。”从《朱子语类》中,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对佛学是有广泛了解的 。
自唐宋以来 , 文人学士几乎没有不读佛典的 。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以及《楞严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这样一些佛典通常都是一般文人和思想家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素养中的一个方面 。即使不能读这些大部的佛典,那至少也会读过如《金刚经》、《心经》、《阿弥陀佛经》之类的佛典精本 。

本来在文化、思想、学术领域中,各派之间互相影响、渗透、取长补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和规律 。然而,那些正统的理学家 , 为了争正统,非得否认这一点不可 , 这是很不高明的作法 。当然,也有不少理学家和思想家是不否认对佛老的吸收的,有的还公开提倡对佛老进行研究 。比如元真德秀作《心经注》,明王夫之作《相宗络索》等 , 对佛学都有相当的研究 。又如清代中期的汪缙、罗有高、彭绍升等人,也毫不隐晦地一面讲儒、一面讲佛 。其影响且沿及龚自珍、魏源,以至近代的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