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是多大的官 九门提督现在是多大官


九门提督是多大的官 九门提督现在是多大官


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 , 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 。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 , 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初设立时品秩为“正二品”,后升了半格为“从一品” 。

官职简介
九门指的是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 。统称“内九”“内城”而九门提督权力可不小 ,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就是掌管内城的负责人 。
步军统领衙门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即“巡捕营”) , 所部的具体任务是分泛驻守、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 。是京师卫戍部队 。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 。
以前的九门提督衙门就设在崇文门里头 。辛亥革命后仍沿用 。1924年其职权归京师督察厅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 , 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 。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

历史沿革
九门提督一职由于关乎京师防务,所以自设立以后主要由满族大臣担任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廷将巡捕三营(南、北、中)增为五营,皆为步军统领衙门节制 , 至此该衙门主官称谓正式变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设立安民公所,维持治安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任步军统领是慈禧太后亲信荣禄 。
1901年清廷仿效联军方式,设“善后协巡营” , 后来改名“巡警总厅”,替代原步军统领衙门的巡捕营 。
1902年,肃亲王善耆任步军统领,支持军警分离的改革 。
1905年清廷正式创设巡警部,并开办现代警察学校,培养警察人才 。自此,军警编制分离,现代警察制度初步创立 。
1911年 , 辛亥革命后,民国北洋政府保留了这个官职,只是将其更名为“京师步军统领衙门”,辖左右翼总兵 。
1924年11月最终裁撤 。

设立背景
清代,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 。长官简称“步军统领” , 俗称“九门提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九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 。
九门提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即“巡捕营”),所部的具体任务是分泛驻守(“泛”指基层的军队编制)、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 。步军统领创设于清初 , 后经历了数次变迁 。原来只统辖八旗的步兵营,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门事务(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官衔全称遂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十二年(1734),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九年后迁至北城帽儿胡同,又称“北衙门”(同为负责审案的刑部因设在南城称“南衙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五营,故该衙门的主官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