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两一钱一分一克 古代一钱等于多少克( 二 )


但黄帝巡游天下时,就已有记里之车,则道路之纪以里堠,这个办法从轩辕时就有了 。也有传说“神农度地形 , 甄度四海 , 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 。”在炎帝时就有里数了 。
“堠”在路旁 , 因而也成为诗人记录离别的象征物 。
柳宗元《寄零陵亲故》诗:“岸旁古堠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 。”
范成大《枫桥》诗:“墙上浮图路傍堠 , 送人南北管离愁 。”
韩愈有题为《路旁堠》一诗 , 前四句是“堆堆路旁堠 , 一双复一只 。迎我出秦关,送我入楚泽 。”
元代萨都刺则在诗中感叹:“烟树云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堠长堠短逢官马,山南山北听鹧鸪 。”
罗隐也专门写有题为《堠子》一诗:“终日路歧旁,前程亦可量 。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 。”后来,古人认为里堠用土堆成,经过刮风下雨,常常会遭到损坏,于是就用植树来代替里堠 。
据《北史·韦孝宽传》:“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堠,经风颓毁,每须修之 。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堠处植槐树代之 。既免修复,行族又得庇荫 。”用种树来代替土堆 , 确是一大过步,优化了环境 。
其实这一计程方式至今还在使用,我们乘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只见右侧路旁有小方牌 , 有的是石头或水泥做成的,上面记载着自始发地至目的地的实际里程 。这种里程牌也是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只不过我们今天用公里计算,而古时则以300步或360步为一里来计算 。
————————————–
容积计量器具:
计量粮食的器具 , 用斗和升 。斗用很薄的木板制成,一般为正方体,也有倒正四棱型有提梁的 , 分为大斗盛40斤小米,小斗盛20斤小米 。
升也用薄木板制作,都为倒正四棱台型,中间有一块隔板,把它分成均匀的两部分,每部分叫一隔子 , 大斗地区叫半升子,小斗地区叫小升子,盛2斤小米 , 体积与公制的升相等 , 即一立方分米 。有的地方有合 , 但很少 。解放后计量粮食都按重量计,斗升基本不用,民间借贷还有少部分人用,现在这种容器很少,几乎不使用了 。
计量液体的器具,一般都称为“提子”,由铁皮制作的小圆桶和上口一侧的长提杆组成,主要用来打油、打酒 。按照油或酒的重量制成一斤、半斤、四两(16两为一斤的四分之一斤),二两(16两一斤的八分之一、10两一斤的五分之一),一两(也为十六分之一或十分之一斤)等各种规格的一套,2斤或3斤的比较少 。
用提子提满一次油或酒就是这个提子所计量的重量,不用秤称,省时省力 。进入21世纪提子也已很少使用 , 油、酒基本都有盛装的瓶或壶 , 散装的很少 。不过 , 现在表示酒的一小箱还是以“一提”来称呼,应该是这么来的吧 。
计量轻重的器具:
主要是杆秤,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几种 。大型的最大称量为300斤、250斤、200斤、150斤、100斤、80斤、50斤等多种 。这种秤只有钩,最小刻度为半斤,主要称不宜盛装的大件 。
秤量时由两人抬起秤和重物 , 所以就不能做的太大,超过300斤两人就很难抬起来,假如真有1000斤或2000件的秤,就不会有“曹冲称象”的典故 。中型的有30斤、20斤、15斤、10斤的几种 , 最小的计量等级为两 。
小型的有5斤、3斤、2斤等几种,最小的计量等级为半两 。
中小型秤上既有钩又有盘,即可称整件物品又可称零散物品 。

推荐阅读